中东变局冲击中国利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5:2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林铉
在叙利亚局势一触即发之际,伊朗人冲击英国使馆更让整个中东弥漫着火药的味道,“阿拉伯之春”已经不仅仅是人民的运动,更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角力的战场与不同目标的追逐之地,这或许是中东的无法承受之重。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中国始终以远观的姿态注视着中东的变局。地理上的距离、文化上的隔阂以及传统美国战略要地等因素让中国感觉中东非常遥远。这只是一种幻觉,中东对于中国而言并不遥远,中国人的生活甚至经济稳定与中东关系密切。
因为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导致中国进口石油已经占到总需求量的55%,而这其中有一半来自中东地区,30%来自非洲。从中东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线,已经成为中国的能源生命线,而中东地区的局势已经事关中国能源的安全。
与此同时,传统上认为美国依赖和霸占中东石油的说法也不再成立,因为美国今年已经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即使有石油进口,也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等周边地区,美国对中东的石油的依赖仅占15%左右。海湾地区超过75%的原油出口流向亚洲而不是西方,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年增率最快。
中国经济的崛起依赖于美国维持的一种全球化秩序,这包括自由贸易体系、地区安全以及石油产销链的稳定。当美国开始视中国为一种现实威胁并试图将中国排挤在全球体系之外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可能遭受打击,而依赖生存的能源安全也会受到挑战。
在中东地区,中国与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以及突厥人之间奉行等距离外交,均衡发展关系,这里是美国人的势力,而中国的目标不过是获得石油。在地区问题上,中国尊重阿盟的意见,中国以过去几十年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事业而建立所谓的朋友关系。但是对各种相互敌视力量的等距离外交,也意味着难以拥有真正的朋友。中国急速的石油增量消费与产油国之间建立了市场意义上积极的合作关系,但中国在中东没有盟友,只有地区利益,即能源安全。
发轫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民主运动将如何在中东地区演变仍然未知,美国是想利用这股浪潮实现对阿拉伯世界进行改造的战略目的。但是,在那些统治者被推翻的世俗政权国家,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主义者,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更为坚固和久远,并不一定成为亲美政权;另一方面,实行双重标准的美国对自己的盟国进行了外交保护,鼓励改革而非政权更迭,但美国趁机试图推翻或削弱反美政权,比如叙利亚和伊朗,从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
中东反美势力相继消失或遭到极大的削弱,将有利于美国腾出更多的力量向中亚地区推进。目前,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围堵,比如在澳大利亚驻军以及加强与缅甸的关系,并介入南海问题,收紧了所谓的C形包围。尽管中国在中亚拥有“上海合作组织”,但其中一些国家仍有美国以反恐为由而驻扎的军队,而且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比较暧昧。因此,中国有陷入腹背受敌的风险,最大的威胁来自美国可能介入中国西部边疆民族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
中国目前奉行的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因此没有也不会介入中东地区的乱局。但是,这种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是在中国发展初期较为封闭状态下的策略,即韬光养晦,埋头发展。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原料、能源与市场的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从而具有了全球利益。如何在美国意图重塑全球秩序与体系的情况下,捍卫中国利益是一项重大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试图避开美国以下围棋的方式,进入印度洋与非洲地区。但是,全球重要战略位置均已由美国占领,而且美国也开始向非洲驻军并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扩大南海问题并与印度结盟。美国正在加速挤压中国在全球的存在,削弱中国影响力,并让中国的经济安全变得更加脆弱。考虑到奥巴马总统连任的可能性较低,新的美国总统对中国的政策可能更加强硬。
因此,中国未来面临内部转型的强大压力,而外部也遭受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和强烈的围堵,可谓内忧外患。但是,美国在战略和经济上的打压也是中国转型的动力,他会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迫使中国降低能耗且推进经济改革以扩大内需与产业升级。但是,如果不及时推进改革,这种打压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破坏性,因此,改革应该置于中国政府首要的政治议程。
事实上,虽然理论上中国可以扩大石油进口来源,努力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但对任何一个地区的依赖程度上升具有同样的风险。我们不应夸大国际环境的恶化,但中国必须调整目前的外交政策,中国应该认识到自身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拥有全球利益,也须承担全球责任,这要求中国有所为,而不是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