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体制有待顺畅 市场景象远虑近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5 01:03 来源: 经济参考报记者 丁文杰 刘军 吕福明 长沙 呼和浩特 济南报道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研发现,我国电力及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矛盾错综、利益纠结,不同利益主体相互指责、不同区域相互埋怨;有的地区闹电荒、有的地区愁“窝电”;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发电积极性,行使管理职能的地方政府却冲在一线调煤保电。这些“乱象”暴露出当前电力体制不顺的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国家电力安全保障。
电煤流通费用高达3000亿元以上
由于近年煤炭成本快速上涨,而电价上调不大,火电企业利润被“挤压”,造成全行业大面积亏损。“整个行业都出现亏损,这种现象很不正常。”《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过的一些火电企业负责人如此说。而让火电企业感到不公平的是,煤炭价格节节升高、行业效益水涨船高。
而一些煤炭企业对电厂却又十分抵触,认为发电企业“绑架”政府压低煤炭价格“盘剥”煤企利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家煤炭企业运销部经理向记者说:“过去,煤炭工人卖血维持生计的时候,电厂日子多好过!”湖南冷水江市一些民营煤炭企业负责人抱怨说:“以前煤炭效益差的时候,给电厂送煤都送不进去,现在煤炭行情好了,又通过政府压我们。”
鄂尔多斯这家煤炭企业的经理介绍,他们的主要矛盾是铁路运煤兑现率太低,煤运不出去。为了能“请”到车皮,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些煤炭企业还向记者反映,这几年虽然煤炭效益看好,但各种各样的收费随之而来。根据电监会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常的运费和各级政府部门征收的税费和基金等电煤收费项目约30多种,占煤价的35%至50%,估算全国每年在电煤流通环节的收费高达3000亿元以上。此外,电煤在运输环节尚要交纳点装费、请车费、铁路计划费、矿务专线费、过磅费、化验费、仓储费、返空费、困难作业费、拖轮费、移泊费、除杂费、解缆费等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
电网因其垄断地位而成为众矢之的。一位发电行业负责人说,电网靠着垄断的地位赚取的利润太多了。
购煤合同难落实成空文
“要人家煤就是要人家钱,要人家钱就是要人家命。”为了从别的省份调到煤,要发挥“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
这几年在电煤日渐紧张的情况下,一些煤炭产区省份纷纷出台措施,限制电煤外流,有的省份“压产保价”,增加煤炭匮乏省份调运难度,加剧区域之间的利益纠葛。
近年来,煤炭匮乏省份负责人纷纷带队到富集省份凭借各种“关系”和“交情”去求煤。《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湖南采访了解到,多年来湖南电厂多是从河南、贵州调煤,近年来从这两个省调煤的难度越来越大。今年以来,河南的“重点合同煤”兑现率只有19%,贵州的合同兑现率也只有27%。“今年幸亏一位省领导带队到山西求援,山西省给了很大的支持,要不然要停掉一半用电,整个社会就会瘫痪”。
一位从事调煤保电的干部说:“要人家煤就是要人家钱,要人家钱就是要人家命。”为了从别的省份调到煤,他们发挥“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有一次到某省去调煤,对方当场答应了,但回来没几天,对方就发传真说调不到煤表示道歉。实际上,在煤炭富集省份,也因价格不顺而调不到便宜的电煤,今年贵州、山西等省煤炭产区也出现电荒,本省电煤都难以确保,要想保外省就更难了。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福生说,这几年,全国许多省市领导带队到内蒙古签订购煤合同,但由于电网、运输通道都不归地方政府支配,加上电煤价格体制不顺,这些“合同”最终都难以落实,变成一纸空文。
除了调煤,在输电方面,不同电网之间因有各自的利益重心而亦有“积怨”,协调困难。最近几年,内蒙窝电严重,尤其是新发展起来的一些风电资源,白白浪费。“电力项目可研、设计、建设、验收、运行管理等这些职能都集中于国家电网公司一个企业,一些缺电省份无可奈何,因为没有规划、建设、分配电力的权利,只能眼巴巴等着拉闸限电。”一位业内人士说。
一些省份被迫启动调煤保电
为了确保电力供应,一些省份被迫启动调煤保电,用行政手段干预煤炭生产调运。耒阳市是湖南省最大的煤炭产区,年产煤炭400余万吨。分管副市长罗卫华告诉记者:“调煤保电压力太大了,有很多苦衷。”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湖南煤炭产区冷水江市采访了解到,今年湖南首次启动春季调煤保电,遭到了当地政府和煤炭企业的消极抵触。10月1日起,迫于电荒压力,湖南省再次启动调煤保电工作,将2000万吨电煤任务分解至各地煤矿,省政府拿出8000万元奖励电厂发电,并与各级政府签订责任状、按旬考核。规定“连续1个月完不成任务的,由省监察厅会同省经信委、省煤炭局和省物价局约谈市州政府分管负责人;连续2个月完不成任务的,由省调煤保电领导小组约谈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并适时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耒阳市是湖南省最大的煤炭产区,年产煤炭400余万吨。分管副市长罗卫华告诉记者:“调煤保电压力太大了,有很多苦衷。”耒阳除了省属国有企业湘煤集团外,其余是78家民营煤矿企业。“这些老板都算经济账,送一吨煤炭亏损两三百,一年亏损几百万元,他们说为什么电价不能提,压着我们老板。有的老板甚至说我给你政府每吨煤捐100元钱,别让我把煤送到电厂去。”
耒阳市经信局局长钟文光也对调煤保电叫苦不迭:“78家煤矿企业的一半产煤用于保电,我们对完不成调煤的企业只好采取一些措施强制完成。”他介绍,目前耒阳市很多煤炭企业老板在寻求转型。
央企主导“煤电一体化” 迅猛推进惹争议
记者 刘军 丁文杰 呼和浩特 长沙报道
在“计划电”与“市场煤”多年博弈中,为了终结电煤价格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电力企业纷纷向上游的煤炭领域进军,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煤炭企业则利用煤源优势挺进电力领域。这一轮“煤电一体化”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是终结煤电争端的根本出路,反对者认为是市场化取向改革中的倒退。
央企主导“煤电一体化”:是拉长产业链还是“大而全”
2009年以来,一场通过新建、并购、参股等向煤炭行业进军的行动,在我国电力行业悄然兴起。根据规划,未来5年,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煤炭规划产能将年均增长近30%,煤炭自给率由现在的20%提高至40%。
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都在大力扩充自己的煤炭产能。业内人士预计,到2015年,五大发电集团控股和参股的各类煤矿总产能将超过4亿吨。根据规划,未来5年,五大发电集团煤炭规划产能将年均增长近30%,煤炭自给率由现在的20%提高至40%。今年,华能集团煤炭产能达到6652万吨,到2015年达到1亿吨。五大发电集团中煤炭产能最多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已形成煤炭产能7275万吨,成为全国第3大煤炭企业。
与此同时,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也充分发挥“煤电路港航”五位一体的优势,加快电力板块的扩张步伐。截至目前,神华集团电力装机容量3826万千瓦,年底将达到4890万千瓦,成为全国第6大发电集团。
作为此轮煤电一体化的“先锋”,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提出,到2015年,煤炭自给率达到一半,2020年争取达到70%。总经理陆启洲说:“我们进入煤炭行业,不是为了卖煤,不是要搞多元化,而是要围绕电力行业,把上下游产业链打通,形成价值链,以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此持不同看法。华能集团副总经理寇伟表示,“煤电一体化”是电力企业的无奈选择,电力与煤炭两个行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坏了工业体系的专业化,容易导致低水平的非集约化经营。内蒙古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说:“社会有分工,煤炭、电力都是大的行业,如果电厂供煤都实现很高的自给率,煤炭行业的煤卖给谁去?对国家而言,煤炭、电力,手心手背都是肉。做好了是‘拉长产业链’,处理不好就是‘大而全、小而全’。”
“煤电一体化”无法承担化解煤电之争重任
不少专家表示,用“煤电一体化”的办法解决矛盾不可取。专家认为,虽然短期而言,煤电一体化可以不用提电价、“内部消化”煤价上涨的影响,但长远看是“回避矛盾的做法”。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此轮“煤电一体化”中,发电集团是为了摆脱电煤价格连年大幅上涨、电力企业成本上升过大而举步艰难的困境而采取的措施。
数据显示,受成本上升影响,今年前8个月,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电力业务亏损超过100亿元。国家电监会统计表明,上半年全国火电企业亏损面达53.63%,16%的火电企业资不抵债。
实践表明,在近年来煤炭价格连续上涨的背景下,“煤电一体化”有效降低了火电企业的燃料成本。寇伟表示,今年以来,华能集团“凡是自己有煤发电的电厂”都是盈利的。神华集团凭借充足的自产煤供应,发电量水平连创纪录,7月5日集团日发电量突破6亿千瓦时,8月8日,集团所属国华电力日发电量突破6亿千瓦时。1至8月,神华集团发电量增长率近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五大电力集团,发电总量逐步接近装机容量相当于神华近2倍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机组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王品刚说,神华集团发电板块今年至少可盈利90亿元。
目前,“煤电一体化”已经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2010年《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各种所有制的煤矿企业以及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为鼓励煤电联营深入推进,在项目审核批准方面会有特殊待遇。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表示,用“煤电一体化”的办法解决矛盾不可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虽然短期而言,煤电一体化可以不用提电价、“内部消化”煤价上涨的影响,但长远看是“回避矛盾的做法”。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赵家廉认为,煤电一体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关键还是要理顺煤炭价格,让电价也走向完全的市场化,把销售电价放开,做好输配电价改革。
警惕让电力企业背上新的不良债务
专家指出,在发电企业资产负债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再投资开采煤矿,无疑使资金面更加紧张,而且容易形成新的垄断。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此轮“煤电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发电集团向煤炭行业的延伸,还是煤炭企业向发电领域的拓展,都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为主要的参与者,国企都有扩张的动力,而无论成败,“煤电一体化”的结果都是由国家买单。
林伯强、赵家廉、国务院研究室范必等学者认为,尽管“煤电一体化”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化解煤电问题,但仍是权宜之计,不能作为解决煤电矛盾的根本途径,弊端明显:
首先,在发电企业资产负债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再投资开采煤矿,无疑使资金面更加紧张,如果资金链断裂,必将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容易形成新的垄断,很多电力企业希望复制神华集团“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的模式,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在基础产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而这一模式无疑是一种新的垄断,是市场化改革的倒退;另外,2002年启动的电力体制改革提出,把电力的发、输、配、售分开经营,还要实行主辅分离,在老的辅业没有剥离的同时,发展煤炭产业又添新的辅业。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经过近10年来的高速发展,现有煤炭企业多数已经完成原始积累,资源价格不断攀升提高了煤炭行业的进入门槛,一旦煤炭行情出现较大反复,“高起点、高成本”进入煤炭领域的电力企业,无法与低点时进入的其他煤炭企业竞争,将导致电力企业背上新的不良债务。王品刚说,从专业分工来讲,煤电一体化不符合规律,与神华集团以资本为纽带的融合不同,有的电厂新建煤矿后,吨煤成本比同规模的煤炭高出近一倍。
专家建议,国家政策层面对于目前电力企业为摆脱困境而采取的“煤电一体化”措施应持谨慎态度,让其成为企业自主的市场化选择。同时克服体制、思想的难关,着力推进技术上已较为成熟的“煤电多联产”这一真正的“一体化”模式:在煤燃烧之前把煤焦油等有用成份提取出来,然后气化,把发电和煤化工结合起来,既降低发电成本,又提高能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