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今天为什么做企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10:36 来源: 《浙商》当养家糊口、挣钱谋生早已成为过往,当浙商群体先后迈入小康、中产甚至富豪的阶层,当企业做小、做大都很“累”的时候,浙商是否还有创业的激情?浙商的责任与使命又是什么?
文 │ 本刊记者 王文正
“2008年之后随着欧美经济的萎靡不振,浙江‘专业市场+制造工厂’的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模式如何调整?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创新如何互动发展?第一代‘草根’性企业家如何向第二代顺利地交棒?这是横在浙商群体面前的三大课题。”
2011年10月25日,《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宣言》起草人、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告诉《浙商》记者。
进入2011年,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宏观形势的不确定性日益显露,浙商群体也面临着3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困难:在“三荒两高”(钱荒、电荒、用工荒和高成本、高税负)的压力之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浙商之中,相继出现了少数老板“跑路”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10月25日,首届世界浙商大会隆重启幕,2000余名海外、省内外浙商在浙江杭州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聚会,马云、李书福、郭广昌、宗庆后、南存辉等著名浙商悉数参会,成为近年来阵容最为强大的一次浙商盛会。
“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的现象,是不是说明浙商已经风光不再了?”主持人董倩曾这样发问。董倩的提问其实也是当下不少浙商正在思考的问题。
浙商也有些累了
“在中国做小企业很累,企业做大了,也很累。”在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一句话,说到了浙商的心坎上。其实在去年6月,广厦控股创始人楼忠福就发出了“民营企业越做越累,不是身累,而是心累”的呼声。
对此,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的看法是:“浙商很疲倦,出生早容易老,走在前面也容易老,贡献大也容易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商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活跃的商人群体,浙商的脚步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浙商群体3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缩影;浙商群体30年走向世界的历程,也是中国经济实现飞跃、不断融入全球的缩影。诚如浙江省代省长夏宝龙在大会开幕式上所言,浙商的崛起使世人重新认识了浙江。目前,浙江省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就业岗位是浙商创造的,同时浙商在浙江省外以及境外均有较大投资。浙商崛起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力军。
然而,30多年一路向前的浙商,近几年来却感到明显的疲惫。这疲惫,不是来自自身的厌倦,而是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大幅提高;外贸出口受到抑制,出口价格难有起色;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企业税负却日益见涨……在巨大的压力下,少数人开始“跑路”,有的浙商则选择“退休”。当然,更多浙商选择的是坚守,在重压下守望机会的来临。
浙江省领导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大会开幕式上,浙江省代省长夏宝龙四个“够不够”发问温暖了全体浙商的心窝:“我们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
那么,当养家糊口、挣钱谋生早已成为过往,当浙商群体先后迈入小康、中产甚至富豪的阶层,当企业做小、做大都很“累”的时候,浙商是否还有创业的激情?浙商继续创业的动力来自哪里?新的时代形势下,浙商的责任与使命又是什么?
新动力:回报社会 赢尊重
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成为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此后南风北上,营商之势再不可挡。10月25日下午的世界浙商论坛上,已然成为历史标签的章华妹现身舞台,回忆创业经历时,她平淡地说:“当初是为了谋生,让其他人能看得起我。这是我一生的起点。”
求富谋生是浙商早年创业的根本动力。42岁才创业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是政策大门的打开,给了自己一个平台。现年66岁的宗庆后还在坚持做企业,“开始创业是为了温饱,等到财富多了以后回馈社会了,是在体现人生价值,赢得社会对企业和个人的尊重。”
正如宗庆后所言,从“解决温饱”到“体现人生价值”,从为自己和家人谋生路到为天下苍生铺致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浙商自身的视野不断扩展,自身的素质也不断提升。从做生意、做小买卖的“草根浙商”逐步成长为有着国际视野的“天下浙商”,从仅仅为着谋生挣钱成长为有着人文关怀的“人文浙商”,有着悲悯情怀的“慈善浙商”和有着文化自觉的“文化浙商”。
应当说,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到“主观为社会,客观为自己”转变,是浙商精神境界的一个大转变,它意味着浙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自觉形成,意味着浙商有了新的责任与使命,而这样的责任与使命,也令浙商群体获得了新的动力。
“我是在山区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很穷。现在企业赚了一点钱,就想去帮助一下山区里的孩子们。”10月27日,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光彩事业丽水行”的活动现场,圣奥集团董事长倪良正这样说。在这次活动中,他捐款1000万元,成立“圣奥光彩基金”,成为这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或许就是有这样的一种胸怀天下的精神,很多浙商在事业成功后,都不忘记反哺家乡,回馈社会。
“义利”乃浙商文化之根脉,“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是浙商优秀品质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光彩事业的根本理念。在浙江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的捐赠名单上,《浙商》记者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本地浙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除此之外,还有海外浙商的名字,巴西尹氏国际公司总裁尹霄敏、法国华商会会长卓旭光等等。
包括浙商在内的企业家阶层是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获利群体之一,是财富重要的创造者,也是利益与荣光的最大分享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浙商不仅善于创造财富,而且也善于与他人分享财富。各类中国慈善榜上,正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浙商的名字。
一位老家在丽水青田的海外浙商表示,他20来岁就去欧洲闯荡了,经历过风风雨雨,现在有了自己的事业,总算是有能力回馈家乡了。“做企业的,要有社会责任心,有能力的时候要为社会、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实业家的追求:成为世界500强
浙商以制造业起家,对实业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著名浙商如李书福、南存辉等至今都坚守在实业这块坚实的土地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实业是经济的根本。
浙商再创辉煌靠什么?宗庆后的态度是:调整心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做好实业。宗庆后曾说过一句话:企业无奇迹。换成另外一种表述法,就是做企业的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勤勉做事。
“只要是做企业的人,无论在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是毕生的追求。”在以“浙商对话世界500强”为主题的世界浙商论坛中,作为主题发言代表,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说出了浙商的心声。
不过,汪力成认为,浙江企业要成为世界500强,仅有目标和理想是不行的。“首先,浙江企业要学会与世界500强打交道,与他们合作,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汪力成说,他就从与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接触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他们来考察我们企业时,不仅仅会看车间,还会看食堂怎么样,每个工人的工作空间怎么样,甚至还会考察灾难发生时,逃生通道情况是怎么样的。”
在汪力成看来,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对这些有所要求,是因为他们是在寻找一家与自身企业旗鼓相当的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其次,浙江企业要走向世界500强,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家百年老店。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家是暴发型的,都是从小到大,水到渠成的有历史的企业。当然,在通向500强的道路上,还要注意与资本市场的接触,并努力做好跨国经营。
世界500强,这的确不仅仅是老一代浙商汪力成等人的梦想,也是浙江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田宁这样的浙商新秀的梦想。
“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为世界500强的想法自然是有的,如果想都不敢想,那还怎么敢做?”34岁的田宁,是开拓新经济的新一代浙商代表人物。
田宁认为,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大多是国企,极少能看到民企的影子;而浙江民企,绝大多数是从传统的制造业起家,这一行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因此与世界500强的距离可能还很远。“在互联网行业,全世界几乎是同一起跑线的。全国知名的IT企业很多都汇集在浙江,这一领域的浙商距离世界500强应该不会太远了。”
强烈的使命感是浙商昂然前行的内在动力。有了使命感的浙商才是强大的浙商,拥有了有使命感的浙商队伍的浙江,一定会是更加强大的浙江。
“两板四千”是浙商的传统,更是浙商的优势。正是由于浙商具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从“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道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到“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浙商精神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升华,历经危机的磨练获得新生。面对新一轮全球竞争和区域竞争新格局,跨过创业期后的浙商们能否再凭浙商精神守业拓展、再创辉煌,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