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座大山压力:寿险业探索取暖过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0:5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俞燕
“保险业目前面临的环境要比2008年更加艰难。”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如是表示。
今年以来,在国内宏观调控趋紧和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之下,国内寿险业发展形势严峻。前十月,寿险保费收入增长仅5.5%,是近年来较低的增速。而银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19%,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总保费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明显,多家保险公司的资本趋紧。
陈文辉指出,虽然寿险业发展前景尚好,但在资本补充、资产管理、产品和渠道诸方面仍面临挑战。诸分析师认为,目前寿险业正值冬天。保障型产品发展迟缓、银保业务下滑、资本承压趋紧,面对“三座大山”,寿险业正在找原因、想对策,渴望度过严冬。
业务调整新策
陈文辉指出,目前国内人身险产品竞争力下降,同质化现象普遍,不光是内部同质化,与其他金融产品也有严重同质化的问题,“投资属性偏重,保障功能太低,与其他金融产品竞争不具有优势”。
近年来,寿险业的业务结构调整,已有过两轮,一次是2003年,彼时业内出现业务大幅下滑,一次则是2008年。2008年,在保监会“窗口指导”下,寿险业开始调整业务结构,由过于倚重投资型产品向保障型和长期期缴产品转型。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是从去年底开始,重理财型轻保障的旧苗头又开始闪现。
业务调整,首先是要找准定位、把握方向。陈文辉认为,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寿险业应该继续深化业务结构调整,应做发挥行业核心优势的业务、有价值的业务以及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业务,“不能老做没有价值的业务,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
让行业切实转向重视保障型产品和期缴产品,还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和鼓励。陈文辉透露,保监会将推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机制,将择机放开传统寿险、养老险和健康险产品的费率,通过定价市场竞争机制,让利于消费者,促进保障型产品的发展。此外,还将放松团险监管限制,给保险公司更大的灵活度。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表示要大力发展健康险,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对于保险业来说或将迎来健康险新的发展机遇。
中金公司投行部联席负责人、董事总经理蒋国荣认为,经济结构转型使中国迈入消费型社会,将为保险发展提供新的舞台,相对于日趋成熟的一般寿险产品,养老年金和健康险在中国的渗透率较低,将成为驱动寿险业务发展的动力,特别是随着递延型养老险和变额年金的逐渐推出,相关的新产品创新和开拓有望提升市场空间。
银保新空间
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徐敬惠认为,银保业务是上轮调整中的重要因素,亦是本轮调整的主要因素,2007年以来,行业出现“银保兴行业兴”现象。
去年出台的“银保新政”,对保险业的影响正在加重,今年以来银保业务下滑严重,新单业务负增长24%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寿险总保费收入的增速。
银保产品已变“鸡肋”?徐敬惠认为,银保业务的未来发展仍有广阔前景。在创新银保商业模式中,要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在细分客户基础上,用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并运用新技术构建面向银行和客户的服务支持体系。
在银保产品上,可以探索推出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的银保产品,保障可以在长期健康险和意外险之间自由选择,并灵活选择保障范围,保障账户中可提取的现金价值可以转到投资账户中获得投资收益,可以现金、投资收益或其组合来付保费。
徐敬惠认为,从原来单纯追求保费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向以价值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方式,银保业务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仍将是寿险市场的重要组成。
探索打通资本补充渠道
今年以来,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多家公司纷纷通过发行次级债、增资、上市等方式补充偿付能力充足率。蒋国荣认为,在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下,寿险公司以“重资本”方式运作,内生驱动不能完全满足其资本渴求,需要对接资本市场,支持其持续发展。
目前保险业已进入“内生驱动+外生补给”二者深化的新阶段。陈文辉表示,保监会将完善资本补充机制,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目前,保监会已完成了资本补充机制的工作方案。据了解,在该方案中,保监会对于运用混合债、可转债、财务再保险等金融产品进行资本补充作了相应的研究和探讨。保监会还计划与国际投行和保险公司共同研讨,如何打通各种资本补充渠道。
此外,陈文辉还指出,如何将保险公司进行整体打包,在对外融资时卖出好价钱,业内亦可以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