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应停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01:0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陈宜飚
最近人民币汇率下跌,央行前顾问余永定在本报撰文指出,中国当前应暂停推出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政策。但具体是什么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政策”,余老师并没有点明,在此我们不好判断其是意有所指呢,还是泛指所有的人民币国际化新举措。如果是后者,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与否并不应成为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主要考虑因素。
从今年年初央行某重量级官员在香港港交所的一次内部演讲来看,其实人民币国际化在过去几年一直在不断推进,而且此次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央行高层进一步体会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也把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当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良机。
在香港,就笔者接触过的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主管官员、市场参与者(包括一些对冲基金经理)以及一些资深的投行经济学家,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其实是对中国有利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惠港”措施。在他们看来,“升值预期”只不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润滑剂,而非必需品。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之前很多人都集中于讨论它在促进中国贸易结算、降低外汇储备方面的作用。但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更为广泛,以人民币点心债为例,随着它的量级从去年的百亿元级别到目前的千亿元级别,更多的欧美投资者开始认识这个产品,也促使海外评级机构开始重视中国企业的信用评级。笔者相信,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的信用评级与透明度的提升,其意义可能更大于外汇储备的管理。
在笔者近期与研富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行政总裁康礼贤博士的一次交流中,他提出一个“很不公平”的现象,即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岌岌可危,但经济形势良好的新兴市场,主权评级并没有显著高于欧盟的经济体,相应地,新兴市场企业在香港发债的成本也高于欧美同行——同样发行人民币点心债,中国企业的收益率要高于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
“市场告诉我们,法国其实已经不能获得目前这么高的评级了。”他说,“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国际评级机构的反应是落后于市场的。”
但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评级机构正把资源与业务转向亚洲市场。而一旦一个经济体或是公司获得评级机构的关注,那它对于投资者来说,会变得更透明。这种透明度反过来又会提升评级水准。
由此,应该看到,前期人民币的国际化与点心债市场的发育,令内地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尝到了甜头。据康礼贤介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商在寻求评级机构的关注。“这些产品非常符合国际投资者的口味,不少人会要求发行商有一定的信用评级,以便可以把这些债券纳入其投资组合范围。”他说。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内地股市的融资功能缺乏效率,加上债券市场的不发达,中国的银行体系承担了过多的融资责任,同时也更具垄断盈利能力,长此以往,对于银行体系的发展并不利,他们的风险无法分散,盈利能力也无法通过竞争而提升。
而如果能让中国的企业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在境外融资,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中国银行体系的压力,并促使他们通过更为市场化的经营来谋求利润。
至于热钱,我们是否应该担忧呢?笔者还是用康博士的话来作一总结吧:“只要从一个封闭的体系转变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但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还是很理性的,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交易机会。”
(作者系香港金融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