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评级机构唱衰中国另一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1:0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董云峰

  受益政府信用“坚挺”_中资银行信用评级屡获上调

  金融危机以来,标准普尔(下称“标普”)、穆迪和惠誉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人们指责这些评级机构缺乏前瞻性,反而在危急关头推波助澜,加剧了市场风险。在市场纷纷断言国际评级机构正在“唱衰”中资银行的当口,故事的另一面是,今年以来,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信用评级均被上调。

  多年来,国际评级机构始终不乏“唱衰”中国之声。自2008年底天量信贷之后,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宏观金融走势愈发审慎,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银行业资产质量更是一再敲响警钟。然而,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对个别中资银行信用状况却作出积极评价。

  6家中资银行评级上调

  11月30日,标普公布了新准则下全球最大37家银行的复评结果,中资银行“傲视群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均从“A-”升至“A”,是仅有的两家获得评级上调的银行,标普同时维持工商银行评级为“A”。

  与此同时,标普共下调了15家欧美银行评级,涵盖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集团等世界顶级金融机构。紧接着,标普对多家澳洲银行,以及新加坡华侨银行和香港东亚银行采取了降级行动。

  在随后的12月6日,标普上调了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信用评级。标普将交通银行长期信用评级由“BBB+”上调为“A-”,将招行长期信用评级由“BBB”上调为“BBB+”。

  实际上,在11月29日,穆迪已经宣布将浦发银行长期外币存款评级从“Ba1”上调至“Baa3”,短期外币评级从“Non-Prime”上调至“Prime-3”。

  而在今年7月,惠誉在对全球金融机构启用新的“生存力评级”(VR)之后,上调了上海银行的评级,将该行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和支持评级底线均从“BB”上调至“BB+”。

  政府信用“独树一帜”

  国际评级机构上调中资银行评级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与国际同业相比,中资银行评级之所以不降反升,主要在于持续向好的政府信用。在欧债危机与美债危机愈演愈烈之时,中国政府以较低的债务水平和强健的财务实力,在全球独树一帜,更被部分重债国视为“救世主”。

  从标普的新银行评级准则来看,一个重大调整是加强了银行业国别风险评估,各国银行的信用评级建立在所在国的“基准评级”之上。标普相关负责人称,新准则更多考虑到政府对本国银行的支持力度,使得银行和其所在国联系更为密切。

  今年8月,标普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随着欧债危机形势的恶化,标普近日更是宣布将欧元区15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列入观察名单。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标普本月6日宣布,确认中国长期“AA-”和短期“A-1+”的主权信用评级。标普认为,鉴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强劲的财政状况,其能够消化潜在的资产负债表损失,且不会对其信用状况造成伤害。

  而穆迪上调浦发银行评级的原因,也与政府支持休戚相关。穆迪分析师指出:“2010年中国移动收购其20%股份后,政府相关企业在该银行中的所有权比例提高。”此外,“政府希望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而浦发银行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惠誉的“生存力评级”体系下,“对银行自身的财务实力的度量更加细致,更清晰地反映了银行的长期IDR因预期的政府以及/或者机构性股东支持而提高的程度。”这是惠誉上调上海银行评级的重要原因。

  由此,在“一枝独秀”的政府信用的支撑下,中资银行评级被上调也就顺理成章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