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产:电动破袭掀起价格攻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0 01:1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周远征

  虽然在传统能源车业务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日产还有更大的“野心”——未来占据全球汽车业的制高点。为此,日产竟然让几个副社长直接分管新能源车各项业务,以此来使自己的新能源车战略得到更好、更彻底的实现。

  日产全球总裁卡洛斯·戈恩为日产制订的电动车计划,现在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东京国际车展上,戈恩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2010年12月份LEAF正式上市销售到现在,总计销量已经超过了两万辆,“我们的计划是到2016年,日产旗下包括LEAF在内的电动车累计销量要达到150万辆”。

  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及日本大地震之后,在日系车企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日产公司,正在谋划着依靠新能源车来实现对其竞争对手的超越,在新一轮的汽车技术革命浪潮正式席卷之前,日产希望由自己来扮演这个领导者的角色。

  电动诉求

  配备轮内马达的小型电动车“PIVO 3”、电动跑车“ESFLOW”、小型电动车“TOWNPOD”、量产电动车LEAF……东京国际车展日产展台上,日产各式各样的电动车一字排开,唯一一款传统能源车NV350被放在了角落里一个最不起眼的位置。日产气势汹汹地宣告了自己领导新一轮汽车技术革命的野心。

  实际上,最近几年,相比丰田和本田等其他日本汽车企业,日产的整体业绩表现是相对较为抢眼的。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系三强全球销量全部出现下滑,而日产下滑幅度最小,为9.4%,丰田和本田则分别下滑了13%和10%;2010年,以中国为首的全球汽车市场逐渐出现好转,日产在该年实现全球销量增幅为21%,而丰田和本田则只有8%和4.8%;今年上半年,日产全球销量同比增长了12.5%,而丰田和本田却同比下滑了11%和20.6%。

  不过,日产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石油资源早晚有枯竭的那一天,未来,新能源车将彻底占领汽车舞台。这一点,相信没有人质疑。”汽车业知名评论人钟师表示,“而面对这一前景和趋势,日产准备破釜沉舟,在新一轮汽车技术革命中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借此取代大众、通用或者丰田,登上未来世界汽车舞台的最高位置。这才是日产的终极‘野心’。”

  “电动车的时代刚刚揭开了序幕,零排放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我们必须要对这一变化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戈恩斩钉截铁地税。显然,日产的“雄心”已经在本次车展上暴露无遗。

  日产谋略

  真正将日产带入新能源车领先集团的产品,自然是纯电动车LEAF。

  2010年12月,LEAF开始在美国市场和日本本土市场进行销售。“值得注意的是,从一开始,日产就为LEAF制订出了一个非常进攻计划。”汽车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日产LEAF刚上市就选择进入美国市场,为的就是要让LEAF在面世之初便在全球最高端的市场站稳脚跟,并以此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日产还为LEAF在美国市场制定出了一个极为诱人的市场价格——约14万元人民币,在诸多汽车企业还为电动车居高不下的成本叫苦不迭时(比亚迪电动车e6的价格为36.98万元),LEAF的售价让汽车业感受到了日产在电动车方面的成本控制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LEAF于美国上市同期,被美国政府及通用视为‘通用复兴希望’的Volt(增程式电动车)也开始上市销售,但与LEAF相比,Volt2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显然已让其处于下风。”

  从销量上看,LEAF上市至今的销量已超过两万辆,而Volt的销量甚至不及LEAF的一半。“借助LEAF,日产显然已经在美国站住了脚。”贾新光表示。

  实际上,为了让自己的新能源车战略更具优越性,日产从几年前就开始陆续打造其新能源车的主管团队,到目前为止,负责日产在新能源车领域各项业务的主管领导,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副社长级别。“在组织架构上,除了社长戈恩(在用日文体现的职务里,戈恩的总裁职务被称作社长)以外,负责新能源车的业务团队里,山下光彦主管整车技术研发和客户满意度;今津英敏主管整车生产制造;英国人Andy Palmer主管全球市场传播;片桐隆夫主管电池研发和相关业务。这些人的职务都是副社长。”日产(中国)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让这么多高管分别管理新能源车各项业务,目的就是要让日产的新能源车战略得到更好以及更彻底的实现。”

  而在美国站住脚的日产,自然也不会让其新能源车错过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发展机会。

  早在2009年4月,日产就与工信部、武汉市政府分别签署了电动车合作备忘录,日产将与工信部在推广纯电动汽车方面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且率先在武汉地区进行试点。日产汽车执行副总裁西川广人表示,今年11月,日产已经向武汉市政府交付了15辆电动汽车用于示范运营,明年日产还将再提供10辆车,“武汉的试点项目是为了测试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是否适合中国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试点的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实现日产电动车在中国的商业化工作”。

  当然,现在就判定日产将借新能源车实现未来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领先位置,显然还为时过早。无论是奔驰、宝马这些传统的豪华车品牌企业,还是大众、现代等发展势头正劲的跨国汽车巨头,无不对自己的新能源车战略寄予厚望。日产的电动车将在今后遭遇到怎样的挑战?日产的“图谋”将会受到什么影响?我们也将保持持续关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