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思维:世界工厂模式走入末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7:10 来源: 《中外管理》

  “世界工厂”模式走入末路

  文 / 本刊记者 王 缨

  “世界工厂”作为一种短期策略性的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如果上升为国家战略会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冷静,理性,以批评的态度分析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这不是一件坏事。为此,《中外管理》特别采访了新近完成《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一书的作者李克博士。他现在的身份是日本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正教授和日中管理学院院长。

  李克的观点是:“世界工厂”模式,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末路!

  将策略等同于战略的偏失

  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之间的差距,从“GDP的大跃进”到种种复杂的社会局面和问题——食品安全没有保障,环境污染触目惊心,飞扬跋扈的“官二代”、“富二代”,缺乏公信力的司法审判等等。

  李克从管理的角度,批评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在国家战略上的偏失。 

  李克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建造起了“世界工厂”,这对GDP的提升具有简单、快捷的功效,到2020年,中国很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当我们把“世界工厂”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的“坐标”、“模式”时,它却带来了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会逐步丧失自主研发能力、对技术和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对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更谈不上对世界经济的领导力,而只能沦为给外国人“打工”的境地。

  如2009年,国家对稀土出口进行了控制,才使得像镧这样的稀土在出口日本时,从每吨价格约70美元提升到每公斤60~65美元。这是资源保护政策,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对稀土资源利用方面的核心技术。同样是含镧稀土,日本第二大钢铁公司JEF因为拥有一个核心技术,就做成了汽车过滤器当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件,来有效吸附汽车排放废气当中的绝大多数金属成分,尤其对重金属的吸附率高达95%以上。于是,日企的这个部件现在在国际中高档汽车里占到了85%的市场份额,利润占到了整个汽车过滤器销售利润的65%以上。

  问题是,“世界工厂”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中国各级政府主导性的工作思路。例如:我们长期以来热衷搞“招商引资”和代工、加工贸易。中国各地的招商引资团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闯荡,但凡能引来投资,特别是引来大型外国企业,当地的GDP就会马上提升,各项经济指标、贸易额也会急速拉升。这些年,政府又开始从“引资”转向“引智”来帮助企业升级转型。但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孵化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等园区往往又转成了房地产开发,引进的人才、高科技项目并没有落到实处,缺乏配套的制度体系和运营系统,最终也就难以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商品。而唯有快速提升GDP,才是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评估指标。最后“引智”又回到了GDP速度至上的老路上去了。

  “世界工厂”作为一种短期策略性的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如果上升为国家战略,会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现代化”≠“工业化”≠“工厂化”

  其实,我们过去一直有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工业化”就等同于“工厂化”。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一个认识误区:即经济发展是从“第一次产业(农业)”,向“第二次产业(工业)”,再向“第三次产业(服务业)”的梯度提升过程。

  这种产业梯度提升带来经济发展的理念,我们即使不说它完全错误,它也只能说明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或者是部分国家的发展经历。

  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和政府达到了这种共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工业化”也不等同于“工厂化”。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或“现代化”,并不一定要通过“工业化”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农业化”、“服务业化”、“教育业化”、“科技业化”、“金融业化”、“贸易业化”等等很多其它方式来实现。

  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现代化”、“工业化”和“工厂化”被大致划上等号。可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不断地实现它们特定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地推动专业化和品质提升,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实际收入的提高。那些所谓的“朝阳产业”、“夕阳产业”的提法和论断,已经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绝大多数行业,只要能不断推动它们升级换代、增加附加值,就都是有潜力、有前景的,没有朝阳、夕阳之分。

  今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的夏威夷、拉斯维加斯靠旅游业支撑发展;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的海外教育行业也已经举足轻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农业和资源类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非常大;新加坡的服务业、贸易、金融、海外教育等,也成为它的新经济增长点;即使日本,它的海外出口、动漫业,现在就是其经济的一大主力,甚至于农业中的大米,日本现在竟然是净出口国。

  只要我们能不断推动特定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加附加值,即使像农业产品这种过去当作夕阳产业来对待的对象,也会爆发出新的增长潜力和前景。

  在今天,“工业化”、“工厂化”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要求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上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而不是说,经济发展一定要建多少新工厂,要把多少农民、农村消灭掉,转移到工业中、城市中来。

  仅有“产业集群”就够吗

  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在以往颇受中国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即在相对集中的地域空间当中,把相关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尽可能地集中在一起。这个理论在特定的阶段的确成为世界各国布局经济和产业的参考依据。直到现在,中国政府和企业依然秉承这样的思路。但李克认为,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这会带来麻烦。

  因为,“世界工厂”模式让我们已经深陷“微笑曲线”的底端,我们的企业在研发和市场品牌两个高端上则难以上行打通,始终被挤压在制造环节,只得以不断扩大“产能”来维持产业、企业的生存,而受制于高端的“产能”往往是企业生存的最大威胁。其实早在10年前,产业地理的概念就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相对来说,产业网络、产业价值链却越来越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中起到重要作用。

  还是看一家日本企业的经历:这家公司主要是给松下手机做配套产品的,他们现在已经为4G手机研发出了一批第四代手机镜头,且已投入生产,松下在2012年为其提供的订单,就达到了1200万套。而这个公司一共只有17个人。按照中国企业的想法,这时候应该马上扩大产能。但是,这家公司选择了把订单分派给台湾的企业和韩国的厂商来完成,他们自己仍然只做技术和标准,研发更新一代的手机镜头。它至今没有生产设备,只有实验设备。实际上,它是在全球范围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进行生产,形成配套网络。而同行要进入这个行业的高端,门槛已越来越高。

  在产业网络中,越是高端的企业,利润分成比重越高,如果中国企业的脑子里还仅仅只是一个产业集群,那将会非常被动。整体国际产业分工模式已经从过去的“产业集群”,变成了“产业集群”、“产业网络”加上“产业价值链”的新型态势。对于国家而言,转变为产业网络的思维,就更需要技术(经济)系统在制度效率上的进步和配套服务,这才会增加企业市场交易的需求,提升该国在产业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任务,就是要转换经济增长模式,不是以“世界工厂”去追求“GDP情节”,而是要把经济增长落实到经济品质和内涵的提高,以及老百姓生活福祉的提高上来。管理                         

  责任编辑:李 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