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等收入国家"需公众买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0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NO.2》,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其仔教授说,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在2011年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应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此外,社科院通过对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产业市场份额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得出一份产业竞争力排名。该排名显示,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全球位居首位。
对于“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说法,有的人或许比较怀疑,也不由得想起那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至于产业竞争力全球第一,更是无法服众。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廉价,在技术创新方面远远落在后面,而后者才是产业核心和持久的竞争力。
不能说社科院就是一门心思地用漂亮的数字来媚上,但这毕竟说明,数据再一次与公众的感受背离了。而公众的不买账,恰恰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映射。
“中等收入陷阱”起自拉美国家,近年来在一些亚洲国家身上亦有体现。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经济增长乏力,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当初国民奋斗的共识在分配不均、贫富分化、腐败滋生中逐渐瓦解。对于中国,“中等收入陷阱”既是前车之鉴,又绝不是杞人忧天。
对于中国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社科院在上述报告中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的状况,取决于能否解决好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产业竞争力来自改革开放,来自彼时的制度创新,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也必然需要“深水区”里的进一步制度创新。
毫无疑问,中国的GDP总量很大,经济成就有目共睹,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但公众对于怎么切蛋糕更加关心。如果说改革刚起步时,人们的共识是将蛋糕做大,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飞速发展,共识开始落在如何分配上面。也就是说,最后能够带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是生产力如何进一步发展,而是生产关系如何进一步调整,前者当然非常重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直是我们的指导方针,但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过于粗放,是一种消耗型的资源投入产出,必然是不可持续,对此我们切不能心存侥幸,这里没有中国例外论。经济要转型,不是说号召转型就会转型,也不是出台几个优惠政策和新旧三十六条就可以实现的,其必然要求缺有含金量的制度创新,在经济自由度方面增加空间,增加弹性,市场的机会更加公平,从而再次凝聚起共识。
因此,中国经济若想在克服环境资源恶化、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常年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不利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正视困难,不能满足于种种所谓的第一,而是居安思危,推动进一步的改革,破除垄断,减少政府对于经济活动过多的审批,打造一个服务型的政府。
(责任编辑:彭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