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当演员、扎灯笼、制陶艺、做风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23:03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北京怀柔文化产业催生“SOHO”农民

  本报记者 孟庆合

  通讯员 温来升报道

  “一盏普通的大红灯笼加入了文化元素,就有了艺术附加值,而且还成为工艺品,订单哗哗的。”11月29日,北京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灯笼操作间里,农嫂潘春红正有条不紊地忙着按照图纸组装。“目前灯笼种类已达百余种,已从极其普通的宫灯扩展到生肖灯、瓜果灯、走马灯等特色造型灯,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加入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销售一直供不应求。”

  潘大嫂从事灯笼制作已经5年多,如今已相当熟练,还带了徒弟,每年光这一项手艺就有1万元的收入。而之前的她,曾是纯粹的农村家庭妇女,成天围着锅台转,用她的话说“ 子儿没有,日子过得没奔头儿。”直到2007年,村里成立了喜庆吉祥灯笼专业合作社,潘大嫂才有了平生第一份扎制灯笼的工作。而且厂子就在村儿里头,她每天上班就像是在家“办公”一样,被形象地称为乡村“SOHO嫂”。相比真正的都市白领,虽然没有鲜亮的装扮,但却享受着“SOHO”一族的清闲自在。

  说起灯笼富民产业,九渡河镇党委书记孙建杰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以红庙村为基础,如今又在二道关、九渡河、黄花城等7个村发展灯笼手工制造业,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京郊灯笼第一镇’。”据了解,今年已销售灯笼20万个,出口到南斯拉夫、日本等10多个国家,实现综合收入300余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200余人。“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这大红灯笼一样越过越红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潘大嫂不同,生活在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附近的村民则靠着基地走出了一条“演艺”之路,并因此发家致富。

  在几百部影视剧作品中出演各类角色,这样的演员在全国也没有几个。而名不见经传的杨宋镇张自口村50多岁的郭克兴,“出道”15年,却已在《大宅门》、《卧虎藏龙》等130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不同角色,成为京郊屈指可数的农民“大腕儿”。如今,他不仅与许多制片人和导演结为朋友,还自己注册办起了影视文化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人”。

  “因为跟很多导演、制片方都很熟了,筹备的新戏如果在影视基地拍,他们提前就会打电话过来,告诉什么时间开机,需要什么类型群众演员。”老郭说,《康熙微服出访》、《铁齿铜牙纪晓岚》、《布衣县令》等电视剧都是老郭找的群众演员。依靠经营文化公司,每年带来几万元收入。

  同样,在杨宋庄、张自口等村,农民家家户户也都有“演员”。农民农忙种地、农闲拍戏已成为一种新时尚,先后有千余名“农民演员”在戏中饰演各种不同角色。

  仙台村农民陈博宁一家三代五口人都“触电”,靠当群众演员干出了名堂。“从家往北走500米就是星美今晟影视城和中影基地,占着这点‘地利’,才有了‘触电’的机会。”陈博宁说。

  涉足影视圈,陈博宁完全出于偶然。几年前,星美影视城拍摄电视剧《保镖》,他在戏里当了二十几天镖师。一天,剧组拍摄计划突变,人手不够,要陈博宁赶紧回村把闲在家里的兄弟们都找来,剧组按每个人1元钱给了他介绍费,这便是陈博宁的第一笔中介收入。

  渐渐地,他成了飞腾制作公司专职的群众演员领队,每天工资涨到30元,最多时一天曾带全村100多人去演戏。后来,陈博宁建起了群众演员大院,提供住宿,介绍演员上戏,妻子也辞了工作来帮忙。如今,陈博宁和妻子双双考取了文化经纪人资格证书,还注册成立了影视经纪公司鑫星嘉艺,将影视业当成了后半生的职业。

  有了公司,家里人想“触电”就方便多了。父亲陈德山今年61岁,一辈子务农,从小就热爱文艺。一天,剧组需要一个会拉二胡的群众演员,陈博宁问了几个群众演员大院,无人能上。情急之中,他想到了已不再为生计奔忙,整天在业余小剧团里吹拉弹唱的老爸。“导演对我爸说,你拉什么曲子都行,但必须手位准确,有情绪,镜头就拍手部特写,别穿帮了。”陈德山心领神会顺利过关。后来,很多剧组要拍拉板胡的、京胡的,也都来找他。陈德山在十几个戏里当上了乐师的“手替”。

  陈博宁的小妹妹陈文华就更了不得了,她是怀柔二小的老师。“受爸妈影响,全家人都喜欢文艺,她上学时念的是师范大学的声乐专业。”因为比一般的群众演员有基础,陈文华从2004年就开始去剧组客串,现在经常是特邀演员,还和著名演员吴若甫对过戏。而且,她早已不靠哥哥举荐,也常接受其他公司邀请出演角色。而陈博宁上初二的女儿陈鑫佳又和十几个村里孩子一样,作为第二代加入了“触电”大军。

  桥梓镇新王峪村的80后年轻媳妇赵翠芳,则吃着另外一道“文化饭”。结婚不久就生了孩子,她以为几年内都没可能外出打工挣钱了。哪知道,2006年起,她在家跟前儿的一个陶艺工作室给陶艺家刘胜利打下手,而且还打出了“工作”。

  印坯子、揉泥、合成模子……随着手艺日渐成熟,她现在一个月已能挣1600元。村子也将引入更多陶艺工作室,变身为陶艺村,20多名农嫂足不出村“陶”零花儿。

  “有了创意‘坐庄’,再依托各村浓厚的地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拉动怀柔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区已发展红庙灯笼村、沙峪口画家村、新王峪陶艺村等15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文化创意企业3827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入库总税款3.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6.2%。”怀柔区文委主任焦安琦介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怀柔农村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转型。截至目前,像潘大嫂、老郭这样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里吃上“文化饭”的“SOHO”农民有4520人,“这个趋势将来只会有增无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