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出口高歌猛进或将一去不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23:0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0年“转负为正”付出的巨大代价不能重演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受外需萎缩和国内成本要素的上涨,2011年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再次逆转。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计,今年进口和出口增速分别为24.7%和20.4%,全年外贸顺差将略低于上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指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很难独善其身。最先有反应的就是与对外经济相关的部门,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可能仍是负数。

  所谓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即净出口同比差额除以GDP同比差额。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5%,投资贡献率为53.2%,净出口为负0.7%。

  “是不是负增长还不一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说明中国在危机再平衡中受到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从顺差结构来看,一般贸易出现大幅度的赤字,这说明我国贸易状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贸易顺差很可能会消失。这种现象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未来的政策定位上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刘元春说。

  就出口逆转的原因而言,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李明亮认为,一方面和外需萎缩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主动扩大进口、努力缩小贸易顺差的结果。

  无论是自然发展还是主动为之的结果,一旦出口这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发生逆转,中国将不得不由主动进行调整结构期进入被动结构调整期,一场攸关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转型行动被提上日程。

  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幅下降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2008年前的几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是2到3个百分点,2009年首次降为负数,负3.9个百分点,2010年转负为正。

  但在此数值转负为正的背后,中国也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振兴经济,2008年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在外需大幅萎靡的2009年,投资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头号功臣。但实践证明,这些高强度投资注定其只能纾一时之困,而非长久之计。

  刘元春认为,这些经历提醒我们,面对挑战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多度解读。在对政策的调整上要把握好度,不能幅度太大,要审时度势,适度而为。有时不一定要采取一些过分积极的措施,也许只需要宏观政策的微调。

  当我们不得不为曾经依赖高强度投资拉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买单时,如何重启消费、催生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内动力、激活国内市场成为唯一的转型之道。

  “当全球债务危机动摇了中国高增长的基础时,我们不得不挖掘国内潜力来应对外在冲击。”申银万国高级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则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经济蓝皮书也指出,在净出口的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的背后,则蕴涵着一个更大的机遇,我国经济长期依赖进出口的局面可能会从根本上扭转,实现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便有了根本保证。

  刘元春强调,我们要加速在消费上做文章,加速构建我们的保障体系和安全网,加速提速我们的初次分配改革,使消费增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为未来经济的平稳运行打下一个基础。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细节的力量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