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尴尬的“世界第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23:1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竞争力优势仍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之上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产业蓝皮书(2012)》。蓝皮书主编、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张其仔表示,中国产业竞争力在全球已位居榜首。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产业都眼中缺乏核心技术,大量的企业扎堆于各产业链条的底端。中国产业竞争力从何而来呢?
“使用不同含义的指标进行产业竞争力判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报告中所指的‘产业竞争力第一’更多是运用市场占有份额、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考察的。”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陈和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蓝皮书显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一直呈现较快增长的速度,2007年中国产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是8.7%;2008年,虽然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但比重仍然继续扩大至8.86%;2009年产品出口的比重更是呈现较大幅度的增加,达到9.6%。2010年达到10%。
我国在全球占据优势份额的大多是袜子、衬衣和玩具等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依托较低的资源成本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在国际市场中占领了一席之地,对于降低全球生产成本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低技术含量产品供应方面十分突出,中国产品甚至成为“廉价”的代名词。但我国产业竞争力除了人力成本的优势,在其他几方面,如技术研发、设计、管理、销售、营销传播,都处于一种劣势地位。
长久来看,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很难转成胜势。“更准确地说,我国产业竞争力源于比较优势而非竞争优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阎雨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即便是这种比较优势也在不断消退。首先,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高,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撤离中国。例如,美国制造业回流。其次,全球经济增长的乏力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很大压力,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可能会更加频繁。最后,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虽然说这个法案是否最终得以通过,还需要众议院投票和总统的同意。但由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这个法案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
阎雨称,要想让中国产业竞争力全球第一变得“实至名归”,仅有产值或贸易额指标是远远不足的,中国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技术创新能力、转化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需要做出努力谋求突破,不断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是现实的解决策略。
要想真正建立起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是单纯地依靠销量增长,而是要看有无附加值。增加附加值就要依托提升产品品质,依托提升品牌,这样才能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无论在低技术产品市场或高技术产品市场都不例外。
同时,在发展环境方面亟须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在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开发资助和税收优惠、加速设备折旧、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鼓励企业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并促进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建议,我国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与内需市场扩大要同步进行。其一,在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政府的扶持力度需要影响产业链上下游,避免单纯地从个别企业入手,导致整体竞争力上升缓慢;其二,内需市场要进一步扩大,从财政角度来看,我国的实体经济税负要进行深入改革,以此促使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