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如何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8: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对科技感兴趣 其他国家正奋力追赶
“在冬季漫长的黑暗中,我们思考;在夏季充裕的光明中,我们将思考变成产品”,这是不少瑞典人在解释为何创新实力全球领先时,常挂在嘴边的“调侃”。近日,记者应瑞典对外交流委员会邀请赴当地采访,才更深体会这句话的分量。
瑞典以诺贝尔奖的发源地闻名,很少有人知道,利乐砖包装、蓝牙传输技术,甚至心脏起搏器、在地铁中免费发送的报纸……种种耳熟能详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同样源自这里的创新脉动,并给这个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并不丰厚的国家带来财富。然而,近年来,瑞典也遭遇到了创新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瓶颈”。当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对科学技术感兴趣,怎么办?当大学和研究机构孕育出更多创新成果,如何更好地激励人们将之发展为产业?当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瑞典又何以保持领先步伐?
创新教育贯穿学龄期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学生最热衷学习工程技术,近几年,新闻、媒体等社会科学成为绝大部分人的首选”,来自新发明竞赛基金会的丽贝卡·科林女士说。对此,“灵感教育”基金会负责人安娜卡琳女士给出更生动的描绘:“不久前,我所在的林德博格市举办了一场青年音乐选秀比赛,反响强烈,不大的城市足足2000多人报名;而同期开始的科学技术培训项目,报名者仅有寥寥5人,可能大家都觉得科学太难了吧。”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的今日,年轻人有更多选择无可厚非,如何引领他们认识科学之美,成为全新课题。为此,一个从孩子6岁开始,贯穿整个学龄期的创新教育系统正逐步建立,由政府拨款支持的“灵感教育”和新发明竞赛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介绍,前者针对6—12岁的孩子,鼓励他们把家中废品带进课堂,拆解后重新组装成新东西,思考还能做成什么以前没有的东西,动手动脑,突破常规,激发学习潜能。至今,瑞典拥有“灵感教育”资质的教师已达1700多人,遍及800余所学校。
3年一届的新发明竞赛则锁定12岁以上的学生,鼓励他们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将创想变成产品。例如,最近一届的获奖作品有:“凸”字形塑料车用除冰刀,相比传统除冰刀多了个握把,握持发力更容易;用于超市购物推车的可拆卸隔层,方便食物、化学清洁产品的分类摆放……有位叫安娜的小姑娘,其发明更令人称道——在普通水壶半腰多开个口,安个盖子,方便运动者在浅浅的水池里接水饮用,解决了多年难题。这款水壶成功申请专利,成为当地运动商店的热卖新品。所有这些创新并不涉及高深技术,却让学生看到创意对生活确确实实的改变。调查显示,3200多名参赛学生中,77%的学生觉得科学学习更好玩了,62%的学生表示想学得更多。
科技创业前先培训
“既然我站在陆地上踏踏实实的,行走自如,为什么要自找麻烦跳到海里去?”十年多前,刚刚大学毕业的保罗·比特斯因为这样的想法,放弃了技术创业的念头,不在少数的年轻人同样有此经历。今天,他作为瑞典“科学城市”计划的一名分析经理,职责是帮助更多觉得创业是“自找麻烦”的大学生,学会如何“跳海”。
在由政府和大企业共同支持的“科学城市”计划基金会的理念中,创新不仅仅是基础科学中的重大发现,更是能够转变为实业、利润的新点子、新技术。因此,与中国一样,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在瑞典也是课题。在瑞典开公司,说难并不难,一两个人、两天工夫,一家公司就申请下来了;可说容易也不容易,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如何开展市场调查,如何表达商业计划说服投资人,对大学生来说,基本是“两眼一抹黑”。
对此,“科学城市”计划推出“新兵训练营”,希望在短短三天内通过高强度训练,为创业者配备好畅游大海的“装备”。从8时到20时,整整12个小时,16位金融、市场经营、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给16位有志创业者轮番上课。据了解,首批参加训练营的16位创业者中,已经有4人与投资人接上了头,正式“下海”。
研发经费占GDP的3.3%
“全世界都有聪明人,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大量投入,我们必须在这个领域保持领先。”瑞典创新局负责人让·桑德瑞德的言语中有一种“紧迫感”。在他看来,日本、以色列等创新实力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正不断加大鼓励创新的力度,其他国家也正奋力追赶。“在这场较量中,制胜因素有四个:哪一国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战略更明确、产品服务更符合用户需求、更敢于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瑞典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同时隶属于科技部和工商部的创新局,是专门设置来为国内企业研发创新提供助力的。每年20亿瑞典克朗的预算,完全无偿用于资助4000个企业创新项目,且不求回报、无论成败。例如,有的企业急需申请专利的费用,通过创新局的评估后将获得5万克朗的补贴;有的需要吸引高水平专家团队,或购买重要研究实验设备,那么它获得的资助甚至可能是一亿克朗。
“不论成败,不是说给了钱了事,”让·桑德瑞德笑言,“短期项目,我们会看企业用钱的账单,判断是否用在刀口上;对数额较高的长期项目,一般会进行3年的长期评估,判断研发是否有进展、品牌是否提升,如果有了这样的改变,那么即使短时内看不到利润的回馈,我们还是认为这钱给得没错。”
记者手记
激励创新,是全球的课题。当我国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积极求索的同时,瑞典这个创新实力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同样在探寻继续提升的方法,甚至隐约透露出几分“危机感”。可见在国际间创新的竞争中,充满着不进则退的可能,更不乏迎头赶上的机会。于我们,是挑战,更是激励。
在采访瑞典教育和创新激励机构过程中,时有启迪。而当记者向瑞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激励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措施时,对方同样不掩饰羡慕。例如,在我国,将大学生科创企业作为一个“蛋”来保护和孵化,提供低租金甚至免费的办公场地,还有短期的财务协助,这在房屋租金、劳动力服务价格较高的瑞典,显然是难以想象的。
在追逐创新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虽然互相竞争,却并不妨碍相互借鉴、合作,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