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我会有不再迷恋电影的一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六十耳顺之年,张艺谋以一部《金陵十三钗》迈进自己“张氏大片”的第十个年头。在电影名利场中历经沉浮、是非与争议,他坦言,“当你完成了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更大的想法了,就会想一个人平静地生活”

  徐佳

  “这16年来,我最看重的就是这部电影,最期待的也是这部电影。”张艺谋说。

  12月12日早上10点,张艺谋在酒店房间接受媒体采访。他穿一身黑,衬托得脸颊更加瘦削。前一天,新片《金陵十三钗》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盛大的首映礼,引得全国主流媒体蜂拥而至。这部耗资6亿、历时5年的“张氏大片”,之前被遮掩得严严实实,之后却高调地登陆北美圣诞档,备战奥斯卡。

  在完美的营销计划下,当天全国大部分报纸的文娱版头条都是《金陵十三钗》的消息。国内媒体几乎一边倒地称赞该片为“张艺谋十年来最好的电影”,美联社、法新社则纷纷发表评论推荐此片。

  “《金陵十三钗》是部好电影。”张艺谋难得如此自夸。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自己有一个毛病,每拍完一部电影,心里总是不满意,一面跟自我较劲,一面又会幻想,“下次碰到好剧本,我会拍得更好一点”。但这次拍完《金陵十三钗》,他却感叹:“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主题,这样的意义,很难再有下一次。”

  如果从2002年的《英雄》算起,张艺谋即将迈入执导大片的第十个年头。这也是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第十年。张艺谋无疑是这十年间争议最大的内地导演。但不可否认,他也是最勤奋的一位导演,且不惧尝试任何题材。

  “中国的导演就是在熬中药,小火熬自己,希望有一个好作品。”张艺谋告诉记者,熬出这副中药的料,就是导演自己的心血与骨肉,千煮万炖之后,“给大家送上这么一口”。至于最后这一口是苦是甜、是酸是咸,他都无暇再顾及,“我现在的目标只是踏踏实实拍好电影。”

  沉浮、是非与质疑

  《金陵十三钗》的首映礼堪比当年《英雄》般的热闹劲。2002年,张艺谋首部商业大片《英雄》在庄重的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厅内高挂“为中国电影加油、为出征奥斯卡助威”的大横幅。前来观礼者正襟危坐,电影官员、院线经理、媒体和影评人,无一例外地要通过安检,像赶赴一场戒备森严的政府仪式。

  作为内地首部投资过亿的电影,《英雄》从最初的定角选景到拍摄期间的完全封闭,再到影片上映前的密集宣传轰炸,都让它成为史无前例的焦点。首映礼之前,人们对它的好奇与期待被煽到了极点,只待引爆。

  其后发布会的气氛却有些紧张,媒体团团围住张艺谋,有人质问他,“你这个片子,除了打架、风景和明星还有什么?”《北京青年报》毫不客气地撰文称,张艺谋对场面的控制就像“调度团体操”。

  习惯于非议的张艺谋认为,媒体对他是有些“敌意”的,有一种“你牛我就踩你,你腕大我就骂你的感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他无奈地说,即使再拍出《活着》,也有人会骂。

  不管媒体对张艺谋是“心存恶意”还是“爱之深责之切”,《英雄》的国内票房却达到2.5亿,占当年总票房的1/4。《英雄》之后,《十面埋伏》和《黄金甲》组成了张艺谋的“武侠三部曲”,从拍摄模式到营销方式,再到最后的两极口碑,路径几乎一致。

  《金陵十三钗》前半程完全是在重走《英雄》的老路——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投资、一线明星加盟、冲奥的决心、盛大首映礼……仿佛张艺谋精心炮制的另一场浮华盛景。12月11日首映礼之前,关于《金陵十三钗》的先期影评其实已经渐渐流出,不管是影评人或者院线经理,均不吝赞美之词。

  外媒对《金陵十三钗》亦显示出浓厚兴趣,美国《综艺》杂志点评该片“兼具华丽与坚韧,虚构的关于学生与妓女的故事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亦有不可否认的情感力量。在后半段结局处的英雄主义段落里还能找到幽默与心碎。”《好莱坞报道》则发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影评人托德·迈卡锡认为该片有过多的宣传痕迹,“如果华纳兄弟公司1942年用这个剧本拍一部电影,可能会有利于反日宣传,更有可能得到附加的戏剧效果。但放在今天,只剩下噱头罢了。”

  在张艺谋近30年的电影生涯中,是非与质疑从未间断。他的早期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常被定性为“贩卖中国的愚昧和落后”以及“取悦洋人”。1999年,他的《一个都不能少》被异议者评价为“谄媚权贵”及“粉饰现实”。2001年,其转型之作《幸福时光》公映,票房只有500万,一代名导被指“江郎才尽”及“票房毒药”。彼时,冯小刚已经坐稳了“贺岁王”的位置。同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载誉而归。

  第二年,年过五十的张艺谋决定拍《英雄》。“拍这三部古装大片,不是搞艺术创作,是想探索武侠或者动作电影,去拍能够营造票房效果的电影。”他回忆道,“国际市场只能接受中国电影古装动

  作这一种类型,一个投资3亿多元的大片,国内市场要七八亿元才能收回,怎么可能。所以目前只能用这种国际市场认可的类型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张伟平曾说:“中国电影只有靠大片把炕烧热了,才能给中小投资的电影和艺术电影换来生存空间。”这句曾被当做笑料的名言,现在看来似乎是合理的。

  但那个拍过《活着》的张艺谋,却在商业路上越走越远。他还能在大片中存留一些情怀吗?他的影迷一直留有期待。

  驮着文学突围

  60岁这一年,张艺谋拍了《金陵十三钗》,这也是他首次尝试执导战争史诗片。

  这部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1937年的南京城中,一名神父、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十几个坚持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共同抵抗日军侵华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本子,是我当导演20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常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张艺谋如是说。第一次读到严歌苓的小说,是在2006年。那时他刚拍完《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时又接到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任务。《满城尽带黄金甲》算是张艺谋追求视觉的极致之作,整部电影色彩绚烂、场景铺张至极,却被嘲笑为“剧情苍白”,绚烂的视效与空乏的内容并行。在一片谩骂声中,张艺谋的口碑一度跌到谷底。

  人们总是拿张艺谋曾经拍出的《活着》来比照,指责他的作品越来越没有人文情怀。《十面埋伏》拍完没多久,北京《艺术评论》杂志召开了一个“张艺谋和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主题是向已没有“丝竹之心”的张艺谋发难。哲学家北野评价:“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斯皮尔伯格,我觉得他很难达到斯氏的人文高度,我们根本不要指望他能拍《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大片。”

  从那以后,张艺谋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和电影圈来往。他埋头创作,尝试各种题材。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前一年,他拍了文艺片《千里走单骑》,试图重新证明自己的情怀,却没得到预期中的舆论平反。

  “我不擅长自编自导,这可能跟我是摄影师出身有关,我需要好剧本。我不是平地起雷的那块料,不然早去当作家了。”早在1994年,张艺谋就曾说过“中国文学驮着电影走出去”。但自2002年起,他的电影不再由小说改编,原先滋养电影的文化根基明显不足。在面对柴静采访时,他倒出苦水,“我拼命地找,找不到啊。好的剧本少,金字塔尖。”

  张艺谋初出茅庐时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厚积薄发的时代。1986年,在《老井》剧组体验生活的张艺谋抽了个空,从山西直接跑到北京军医学生宿舍找莫言要《红高粱》的本子。“我不知道他在哪个房间,我就‘莫言!莫言!’地喊,他胖胖地露了一个头。”张艺谋回忆,两人对谈了五分钟,莫言就同意把剧本给他了,“他不仅给我这个本子,还说他的五个中篇随我挑。你看,那个时候的(文学)基础多好。”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让张艺谋有种久违了的触电感。他脑子里迅速地闪过了一些画面,“这让我很激动。”他认为,一个导演一生中可能会拍很多电影,但不一定能遇到那种独特的感觉。《金陵十三钗》原著有着很强的画面感,非常适合影视改编。最重要的是,它有着坚不可摧的崇高立意:爱、人性、救赎、民族苦难,无论从哪一点来看,这都是很难被挑刺的人文主题。

  影评人认为,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所以好,恰巧因为他没有滥情于这些主题,而扎扎实实地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讲好了一个故事,以及刻画了一群大时代下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张艺谋对《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把关尤为细致。他先找到老朋友、《菊豆》与《秋菊打官司》的编剧刘恒,让他改编小说。为此,刘恒住进深山,安心写作,一共改了二稿。接着,严歌苓加入编剧阵容,剧本又改了数稿。在此期间,张艺谋分批找了五六十位“文学精英”来给剧本提意见,先后谈了十几次。他坚持一路听、一路改,直到大情节上实在是改不动了,这才开拍。

  也许是六十耳顺,张艺谋对《金陵十三钗》的批评显出无比的宽容。《金陵十三钗》的文学策划周晓枫说:“张艺谋的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哪怕被批得鼻青脸肿,他也可以全当做泰式按摩,还有舒筋活血通淤的喜悦感。”

  在张艺谋拍摄《金陵十三钗》时,巴勒斯坦女导演安玛丽以他开门弟子的身份到现场观摩,每天坐在他身边学习。没几天,这位36岁的女导演就已为张艺谋过于充沛的精力而折服,“他实在是精力旺盛。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但工作起来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虽然我的年纪比他小了将近一半,但我完全跟不上他的体力和精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安玛丽说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张艺谋对电影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追求完美,“他绝对清楚自己要什么。为实现一种玻璃颜色的完美,他会换上20次。书架上的每一本书,他都要求出自上世纪30年代。”尽管这些细节在镜头中只是一秒钟、一晃而过,张艺谋也从不含糊凑合。

  安玛丽好奇张艺谋的能量来自何处,相处数日才知道,为他注入能量的,一是每日必备的特浓普洱茶,二是对电影的执着与热爱。

  “我只是热爱这个工作,因为你热爱它,可能你就乐在其中吧。”张艺谋说。

  《金陵十三钗》刚刚上映,张艺谋又在筹备下一部作品。60岁的他也开始担心,“人的精力总是很有限的,我们不会永远这样有精神”。有时,他也会思考,自己会不会有厌倦电影的一天,“年轻时有许多精力,有很多目标,希望一鸣惊人,希望获得极大的成功。到了一定的时期,肯定会厌倦,会希望告别这些东西。”

  张艺谋坦言,自己也会有不再迷恋电影的一天,跟记者聊天时,他甚至会说起隐居的心愿,“当你完成了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更大的想法了,就会想一个人平静地生活。每个人都会这样,就像生命起来落下一样正常。”他笑言,人一旦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就证明,自己老了。(感谢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提供部分图片及资料)

  (《金陵十三钗》影评《死亡与少女》详见D2)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权利与税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