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蝶变衣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04:2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孟晖

  

  蝶变衣裳

  

   孟晖

   1920年代流行的女装短上衣,前后两片下摆对裁成“琵琶式”,也就是圆弧形,致使两衩在腋下形成三角形的豁口,露出内里浅色衬衣的花边衣摆,一如《百年衣裳》一书中引录1924年《图画世界》对当年夏装的描述:“豁起愈甚,愈为时髦。罅缝处或露里衣之衣脚。有时或竟将肤肉微露。”(141页)通过显露腰两侧的一角衬衣乃至丝寸肌肤来制造诱惑的性感,这,或许是传统衣衩的最后一次精彩呈演。意外暴露身体的某个一贯本该隐藏的部分,以此来发散关于胴体之存在的信息,这不是当今时尚设计师们才会玩的把戏吗?读到《百年衣裳》中关于这一衣式的描述,自然的感想便是:当今的中国时装师是不是该从中受到启发?追随着巴黎、米兰,露肚脐,露锁骨,大冬天露脚后跟……为什么不能以从晚唐就出现在女上衣上的开衩来玩游戏,学习民国女装,露一露腰眼?

   其实,在晚清以来的衣装现象中,与西方服饰观念最能形成对比的,乃是对于裤装的态度。如董竹君14岁照片上所显示的那种仅到脚腕的窄裤,对于同时代的欧美女性来说,只怕倒是不可想象的东西。实际上,1920年代的一些女性在家中会穿长仅过膝的喇叭式裤,下穿白色长袜,作为家居服式。晚清女性时兴以洒脚长裤或扎脚长裤为外装,大约是这一风习的源头。在西方,女性穿长裤却是女权运动奋力争得的一项权利。可见,是否能公开穿长裤、是否必须穿裙,本身并不能成为女性社会地位的表示,全看其与所在文化传统的关系。

   如果把中国文明在20世纪的进程比喻为凤凰涅槃,那么,中国衣冠的情况就可算作蝶变。奇妙的是,蝶变不止一次,竟是数次的脱蝉、重生。五四之后,中国人直接撞上的是欧美世界的所谓爵士时代,女人裙子的长度忽然收缩到小腿肚的部位;改革开放之初则遭逢嬉皮文化的尾声,似乎能当扫地拖把的大喇叭裤着实让老人、政工干部和教师们烦心,上个百年中屡屡出现的如此戏剧性的时刻,在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掀起波澜。于是乎百年里的着衣现象异常芜杂而光怪陆离,这固然使得袁仄、胡月两位先生的研究工作颇为繁难,但却也造成了《百年衣裳》一书的峰盘水绕,奇趣好看。

   从《百年衣裳》出发,有很多研究可以延展。比如,围绕着衣裙鞋帽,必然会涉及到商品生产的历史。书中引用张爱玲《更衣记》,提到晚清女服“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水钻应该是西洋产物吧?最早在何时传入中国?产地具体在哪里?又在哪一年开始闪烁在京剧头面上?张爱玲随即又写道:“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坦白说,我一直都想证明,阑干花边是从欧洲传入的编织技术,与安娜·卡列尼娜黑裙上的威尼斯花边属于同一种工艺。这些似乎琐细的细节未必就没有意义。书中提到,在“国货运动”中,“阴丹士林布”曾经被称为“爱国布”,这一说法就颇让人感慨,须知,染这种布的蓝颜料可一直是依赖洋商提供。

   因此,并不因为水钻的晶晶闪光、花边的纹饰精美,服饰中所承载的历史就减少分毫的沉重。应该有个机构做一项调查:80、90后两代人当中还有亲眼见到小脚的么?具体在哪一代人当中,真见过小脚的记忆最终不复存在,应该是值得记录在案的一项指标,标志着某一种过去彻底的落幕。

   “某一种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的身体的过去吧。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人脚是必须遮藏起来的丑陋和肮脏的部分。长大之后才悟到,很可能是小时看过邻居奶奶的“解放脚”,在公共澡堂撞见过赤露的畸形缠足,被吓到之后产生了怪异的观念。一部《百年衣裳》,如我这等“60后”倒有三十年的亲身经历,并且通过对于小脚的“目睹”,而对并不久远的“前代”有着某种肉体性的感触。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百年衣裳》这部史著很好地展现了由活着的人撰写当代史的意义。

   “五四”以来至“60后”,这几代人的历史感受虽然有所参差,但大体一致,可是,一旦这几代人的经验开始被更新鲜的生命覆盖,关于过去的解释便发生颠倒性的惊人变化。我最小的表妹,一个在美国长大的80后,我们家族的骄傲,如今在UCLA当住院医生(迈克尔·杰克逊被拉到他们医院时,就是和她同期的一个实习医扑上去抢救的,据说有那么几分钟还给救活了一下),去年夏天归国休假,在南锣鼓巷看到民国照片明信片,居然大悟似的,开心地一口断定:《黑客帝国》里尼奥的翩翩长衣肯定是从民国男人长袍演化而成!听得我张口结舌。与她同代的一些年轻女孩甚至进行“束胸”的试验,以完全的快乐的好奇,尝试传统女性用长布把胸裹平的效果。与此同时,我却深记着外祖母感慨的回忆:当年上中学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年轻女老师不仅带她们上体育课,而且在课上坚决要求她们解下家里给带上的束胸内衣,保护她们自然发育,从一个个女学生身上具体铲除束胸陋习。显然,这是我姥姥接受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时刻。

   不是说,亲历者的认识就更正确,这种认识恰恰可能被偏见笼罩。但亲历者的历史理解包含着他看法形成的原因,这可与后来者用以解释同一段历史的理由形成对峙,彼此间构成挑战。《百年衣裳》即是如此,从书中可以清晰看到,两位研究者眼中所认为的史实,是他们对这些史实进行判断与解释时的立场与观点。恰恰是字里行间的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史实,值得保留在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