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排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10:11 来源: 中国经营报访雷诺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陈国章
王永强
若是在2010年,雷诺中国近乎“起死回生”的事情很容易就被忽略。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称,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雷诺全年销量不过1.5万辆,占中国市场不足1‰;而通用、大众的中国市场份额超过10%。这是个100多倍的距离。
但在宏观全面收紧的2011年,受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北京限购等诸多因素影响,众多汽车公司的销售额及利润同比“双降”的情况下,雷诺中国仍保持了近1倍的增速。用雷诺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陈国章的话说,年销量3万辆的目标会“很难”,但雷诺会努力争取。
一年3万辆仍旧不是大数字,但是2008年雷诺中国销量仅有800台,企业近乎倒闭,陈国章在雷诺无法国产的“镣铐”下,通过“排雷”式改革,尤其是其对进口商、经销商的“动刀”,使雷诺中国“濒死复生”。
两个月摸底 数百个雷区
经过两个月的了解和分析问题,我们对市场就很有信心了,但困难在于我们需要改变总部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最大的难处。
《中国经营报》:在拯救雷诺中国的过程中,最难做出的一项决策或风险最大的是什么?
陈国章: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难度。第一个阶段是个抢救阶段,也就是在第一年2009年,当时有数百个问题需要解决。公司当时处于严重困境之中,首先需要处理一些基本的内外部管理问题,包括网络的不畅通、经销商和进口商合作方式中的问题,以及中国公司跟法国总部管理流程的缺失,中国公司跟法国总部的沟通处于真空状态。最严重的是当时的政府关系非常糟糕。我花了2个月的时间,在公司内部跟员工以及跟政府、媒体、市场专家分析问题,找出对策。后来又经过4个月才把问题基本解决。最初那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加班,整个团队都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点,而且每天都是这样。
《中国经营报》:刚才提到经销商和进口商合作方式的问题,具体指是哪些问题?
陈国章:当时公司与经销商、进口商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营模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雷诺需要给进口商提供4%的进口费用,还有百分之十几的经销商返点等费用,都太高了。因为当时车卖不动,销量不佳,经销商就会要求更高的返点,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公司利润越来越少,这肯定是个错误的模式。
要重新调整这个模式,就要和很多经销公司共同研究,大幅度降低支付给进口商和经销商的费用;同时我们还需要打通管理中的不通畅现象,特别是解决囤货问题——有些地方卖得很好,就缺货;还有的地方卖得不好,囤货却非常严重,其中的问题就是物流不通畅。解决了这些问题,整个分销渠道就通畅了。在最初的3个月里,一直积压的存货中40%都销售出去了。所以当时的问题纯粹是管理上的问题。
经过两个月的了解和分析问题,我们对市场就很有信心了,但困难在于我们需要改变总部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最大的难处。总部和中国公司分歧在于:首先是它对中国市场的误解,这种误解又会导致很多问题,使中国公司非常被动:总部要么不给中国公司提供支持,要么提供的支持并不是中国公司需要的;其次分歧还在于中国公司所了解和汇报的问题,总部都不认为是问题,无法沟通也就无法解决问题,导致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经营报》:最终你用什么办法说服总部支持你要做的改变呢?
陈国章:在行动和结果上让他们了解。虽然过程中他还是不理解,但他看到结果非常好。我们先把内部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搁置没有办法解决的外部问题。让总部看到中国公司解决问题以后的成果,用成果说话。
系统规划 接口再造
这是雷诺公司的传统,以现有的市场销量决定管理级别,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思维。
《中国经营报》:你为什么觉得政府关系最糟糕?
陈国章:在国内做市场,政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常还非常微妙。国内的政府公关和国外的政府公关、公共关系完全是两码事。2008年,雷诺中国的政府公关模式是按西方模式来处理的,是找律师解决问题,让律师跟政府对话。可想而知把西方文化搬到中国来,那是肯定是找死。后来我们改变了这种模式,我们找到政府高层管理者来支持雷诺在中国的业务。
寻求高层支持,对企业来说,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可以确保大方向上没有问题;但缺点就在于中层人员不一定会买你账。我们在处理上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发现问题积极地应对,第二就要靠日常关系维护了,这需要投入很多时间。
《中国经营报》:当年雷诺中国积累了如此多问题,你是如何入手改革的?
陈国章:我们当时设立了八个方面的改革框架,每一个都是重点,拉下哪一个,公司可能就活不下来了。这八个框架包括:第一,处理政府关系和公共关系等外部关系;第二是提升客户对雷诺的信心,因为当时市场已经丧失了对雷诺的信心,普遍认为雷诺会很快撤离中国;第三是调整组织架构;第四是建立与进口商、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建立新的经营模式;第五是提高运营效率,比如运用各种工具,解决囤货问题;第六是整合管理整个经销网络;第七是产品规划;第八是对雷诺品牌进行消费者体验管理。
比如组织架构而言,中国公司原来在总公司中的级别很低,中国区只有一个经理,这个主管中国业务的经理上面还有总监、二级副总裁、副总裁、总裁等很多层级。而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由副总裁级别来负责中国区域,因为中国是全球五大区之一。即使在他们还只有几千台的销量时,就已经直接由副总裁级别分管中国业务了。而即使到今天为止,雷诺中国还只处在提升阶段。
《中国经营报》:公司决策体系怎么会这么长?这期间的调整用了多长的时间?
陈国章:这是雷诺公司的传统,以现有的市场销量决定管理级别,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另外中国公司的小框架也存在问题。比如原来中国公司的四大部门,包括销售、售后、财务人事、法务和政府关系,都不向中国公司汇报,这四个部门都是独立汇报给法国总部的不同主管。
这种管理体制下,怎么可能有中国战略?所以后来我们做了几个重要的战略上的整合。即使当年我接手后,作为总经理,最初我也只主管两个部门——销售和售后,其他的部门我都没有权限。后来慢慢地才把财务、人事,还有法务和政府公关都接手过来。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整合。后来才开始搭建跟公司总部的桥梁。中国公司内部整合完之后,还需要整合跟总部关系,我们成立了公司的中国委员会,建立起各个部门的主管总监跟总部对口关系的建立。这些总监都是我的下属,因此法国总部的部门框架跟中国公司的管理衔接非常不合理。后来我们也做了很大的调整。现在中国公司已经由公司副总裁直接管理了,组织架构已经比较完善了。
《中国经营报》:外界都知道你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渠道政策,除了前面介绍的改变了跟经销商的合作模式,还有哪些措施拓展雷诺的中国市场?
陈国章:进口商、经销商跟雷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一种经营模式和整体平衡系统。在整个销售网络中我们设立了一些控制点,比如囤货量、客户满意度等等。我们成立了一个专业人员小组,去监测这些控制点。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控制点,雷诺就可以正常运营了。
此外雷诺虽然是一个著名的法国品牌,但雷诺不像LV、CUCII那样拿过来就可以用,销售现成的产品就可以。要在中国市场销售,我们还需要做一些调整。而以前,雷诺中国的销量非常少,一年才卖几百台车,没有什么调整的余地。所以,如果要扩大市场,你首先就要有一个团队来考虑引入什么样的产品,更细节的还包括车内要不要地毯,地毯需要什么颜色才会更适合中国市场。如果车上本来没有地毯、GPRS这些配置,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本地产品的采购问题是需要一个团队来规划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商品变得更具吸引力。如果不进行包装,不增加一点本地用得上的东西,消费者是没法用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产品本地化。
雷诺品牌的消费者体验管理也是我们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将所谓的乐生活、休闲、奢华这些元素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服务项目上,比如说3年免费保养、保修,还有蒙迪欧免费拖车,这些政策都要落实在一线。
渠道三步走 以利收权
我们跟经销商的每次会议都会采取了精益管理中逐一沟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整体方案。
《中国经营报》:外界都认为,你对雷诺中国供应链体系的改造最为重要。改革之前,似乎很难让人相信,雷诺中国销售的车辆竟然需要先从韩国生产厂运输到欧洲仓库,再运回中国,后来是如何做出改变的?变革大概能提高多少效率?
陈国章:这是原来法国总公司的物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需要将车从生产厂运到法国中心库,再运输到各地市场的经销商那里。因为此前中国区只是一个经销商。变革以后,我们在中国建了一个中心库。2011年元旦,中国中心库投入运作。中国中心库运作以前,雷诺即使配件也要绕大圈,为此我们配件的价格平均下降了20%~30%,45%的配件价格降幅在20%~80%之间。中心库中配件库的建立,使客户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一个零件需要等三个月甚至四个月,原先仅从出厂到运输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现在有了配件库,我们可以实现第二天到货。
《中国经营报》:渠道体系整合时,你把经销商的利润下调了60%,这个策略是否特别冒险?经销商都不干了怎么办?
陈国章:2009 年1月3日,我们在三亚开了4天的会,每天都开到凌晨一两点钟。我们对所有经销商的状况进行逐个了解,告诉他们雷诺中国会做很大调整,并告诉他们雷诺会替他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当时整个经销商团队都极力反对,五个进口商更是全部投的反对票。
我们跟经销商的每次会议都会采取了精益管理中nemawashi——逐一沟通的方法。每次会议以前,我们的相关人员都会单独跟经销商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他们反应。通过沟通,我们找到了大家的认同点,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整体方案。此外我们还让全面支持我们的经销商说服其他经销商,终于让动议获得通过。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很多新的方案,我们依靠提升经销商的盈利总额保证了方案的实施。这个方案最后大家都非常满意。
《中国经营报》:相当于说,你是在逐一击破,先是单个寻求谈判。就是说大家之所以同意你把销售返利降下来,是可能通过增加销量,保证经销商总体盈利的增加。是否这么理解?
陈国章:原则上是这个策略,但是另外还在经销商和进口商内部做了相应的调整。因为最终执行时我们只保留了一家进口商,取消了另外四家进口商。可以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动机。在我们进行改革之前,在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内雷诺中国只进口了800台车,平均一个经销商进口了不到200台车,这种情况下各个进口商维持生存都成问题。所以降低利润以后,总体上只能保证一家盈利。
经销商的情况也类似。当时有38家经销商,我们最终保留了四家。我们把所有资源和所有合作关系集中到很小的范围内,这样就保证了整体盈利。
《中国经营报》:但最后,仅剩的唯一一家进口商的进口权也被你回收了?
陈国章:进口权变革过程有些微妙。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饭吃,进口两三百台车,整体盈利很低。有一家就足以维持市场,也可以保证系统非常灵活。
也因为我们的变革非常成功,另外四家都想参与进来。正值那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进口商,因为原来2000台的市场销量,一下子收到8000多台的订单,增加了5000多台。历史上,雷诺中国进口商的进口量都非常小,销售最好的年份——2004年才进口了2900台。
考虑到一家进口商不可能消化8000多台车,所以需要增加一些进口商。当时我们甚至还把上海一家规模很大的国有进口商也吸收进来,度过了销量大增的这个过渡阶段。进入2011年我们又到了第二个过渡时期,我们对进口商提出了两个新的政策要求:一是继续下调费用,二是公司要更有效地分配车源。因为产能有限,因此我们要杜绝一些经销商非常饱和,一些经销商非常缺货的状态。可以说有了这个分配权以后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公司开始培养我们雷诺自己的进口商。把我们自己变成进口商也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又要建立一个新的业务团队。这其中有两个有力的抓手,第一个就是更有效地降低成本,在2008年,单车的进口成本是1.3万元~1.6万元,2009年降到5000元/台,2011年更是降到1400元/台,所以进口成本是降了10倍。这样,这一台车就节省下来的1万多元。这些钱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可以下调价格,更多让利给消费者,提高客户满意度。还可以进行更多的市场品牌推广活动。
旁白
镣铐之舞
相比于德系、日系、美系轿车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法系车企的表现一直难如人意。这其中作为法系车的代表之一,雷诺因国产化迟迟无法落地,产能不足、成本高企成为困扰其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与此相应,雷诺总部的管理模式也颇让人看不懂。虽然以销量划定区域管理等级的做法有一定道理,但在中国这块“车家必争”市场上的短视,甚至一度导致中国公司差点在2008年年底关门。
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生于香港的陈国章履新。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渠道,陈国章实现了雷诺中国销量的猛增。但目前国内年销量不足3万台,与雷诺2010年全球第九大车企的地位仍不相称。显然,国产是雷诺降低成本、提升销量绕不过去的槛。
雷诺不着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雷诺—日产联盟主席兼CEO戈恩很清楚,正是因为抓住了快速成长的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机会,十多年前几乎破产的日产汽车2010年全球销量达到400万辆。而日产中国2010年130万辆与2010年雷诺全球销售230.9万辆的销量比较,也不禁让人感叹雷诺的“沉沦”:当年以日产汽车“拯救者”形象出现的雷诺,横向上固然落后;纵向上,雷诺2010年销量甚至低于2003年的239万辆。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7月底的戈恩中国之行。在拜会了中国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为雷诺国产一事“铺路”之后,戈恩第一次提出明确时间表——“2016年雷诺会在中国有一个生产基地”。
这也就是说,曾经错失国产良机的雷诺要实现中国本土生产最迟仍需4年。而陈国章如何在理顺雷诺混乱而一度濒临崩盘的公司运营体系后,戴着“镣铐”起舞,将成为其执掌雷诺中国第二阶段再上一层楼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