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中国慈善正处在危机与转机并重的关卡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0 18:48 来源: 《中国慈善家》

  文 | 王振耀

  公众的质疑是慈善进步的重要源泉,一个社会的重大变革,是在质疑中前进,中国慈善正处在危机与转机并重的关卡上

  今年下半年以来,先是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而饱受批评,紧接着中华慈善总会、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世界杰出华商协会非洲希望工程项目等中国慈善组织相继遭到公众质疑,进而引起全社会的慈善大讨论。

  从这些社会讨论来看现在中国慈善的格局,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快速走向现代慈善已经时不我待。与此同时,我国慈善存在的五大“滞后”也在大讨论中被暴露出来,而正是这五大危机阻碍着我国慈善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

  首先是理念滞后,现阶段人们的慈善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慈善层面,而不具有对现代慈善的专业组织以及资本运作、服务性的认知,比如股票进入捐赠领域这种模式,人们就很难接受。第二是法律滞后,慈善法立法已经耗时五年。第三是体制滞后,表现在社会体制和工作方式滞后,存在结构性缺陷。目前,新鲜血液很难进入到体制,现行政策又相当滞后,此种滞后一方面因为做慈善“门槛”太高,给注册基金会和民间组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另一方面,做慈善的成本被压得很低,不管是运作型还是资助型,一锅端的10%,而支出又规定为公募型基金会每年必须花掉当年捐款的70%,这就造成很多公募基金会花钱很“累”。最后是知识生产方式滞后。中国红十字会今年7月30日正式上网公布数据,可是全国网民却基本“不高兴”,因为由于没有详细标准,每一个程序都没有做到规范。

  如今再看这几个月的讨论,其产生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而言,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极有可能酝酿和启动了中国慈善在未来三年创造与经济发展同样的奇迹。而且,我国的公益慈善总体来看是健康的,完全可以在未来三年产生重大的国际和社会影响力。

  那么,为何质疑的洪流却能得出未来三年创造慈善奇迹的预测?

  首先,中国慈善有“三高”,即慈善需求高,突出表现在对网络求助急需慈善呼吁;热情度高,中国近百年的民族情绪非常高,这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开放度高,由于网络的支持,中国与世界已经联系在一起。

  从经济来看,条件也已完全具备。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提前40年实现了小平同志定的2050目标。这为慈善捐赠额发展出现10倍左右的增长提供了现实的前提。前些年,美国每年出现8家基金会,到现在共有10万多个基金会,而美国只有3亿人。中国有13亿人,美国有1/10的就业人口在从事慈善,就是1000多万人在做慈善,工资水平居于中等即人均3万美元以上。如果中国1/20的就业人口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就是4000万人左右,美国GDP是2%左右用于捐赠,如果中国达到1%就是3000多亿元。所以说,如果政策加以适当调整,2000多家的基金会数量飞跃到三五万家绝不是空想,未来三年,基金会的资产超过1000亿元也不是空想。

  因此,三年大转型在我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其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全世界现在都对中国拭目以待,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程度也确实远远超过欧美国家,我们必须有非常特殊的战略设计,所以,管理变革,特别是设计慈善的发展,实现慈善三年的战略转型,是非常现实的,但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