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是应对危机的良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1:03 来源: 中国经营报张曙光
风风雨雨的2011年转眼将逝。以积极的眼光看,中国经济在美国及欧盟这两大火车头同时熄火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令人担心的通胀初步得到遏制,高企的房价终于低下了顽强的头,财政收入还保持高增长,国内外环境仍然给中国经济的转型留有一定的空间。
但临近年底,中国股市急转直下,国内外一片看空之声。出口订单锐减,东南地区外向型企业困难重重。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差不多都是两难问题。人民币汇率下跌,外汇占款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消失,但外资做空中国的风险加大;房价止涨,调控终见成效。这对缓解社会矛盾,防止泡沫进一步扩大非常有利。但中国经济长期过于依赖房地产投资拉动,其对地方财政、金融的影响也相当巨大;下半年CPI增幅趋缓,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但由于金融体制的缺陷,中小企业融资难情况加剧。可银根松一松,通胀可能卷土重来。中国面临的局面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加复杂艰难。
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是综合配套问题。单边突进的单纯经济手段已难见成效。比如现在股市大跌,市场缺血,让社保基金、住房基金救市的呼声不绝于耳。但人们担心的不是股市缺多少钱,而是股市信息如此不透明,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的监管和使用信息如此不透明。用民众救命养老的钱救比赌场还差的股市,犹如驱羊群入虎口。所以,信心之不足是由于信任的不足。
那如何才能建立信任呢? 回顾2011年,除经济增长数字,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人们对于信息公开的关注了。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布置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6月财政部提出“谁分配,谁公开,分配到哪,公开到哪”的基层财政公开原则。
政府信息公开为民众参政觉醒起到了表率作用。在2011年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无论是人们对“郭美美事件”的关注,还是对动车组事故的追问,都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公开的一种诉求。今年9月,《福布斯》公布全球税收痛苦指数,中国仅次于法国,名列第二。这一结果一公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对于民众来讲,税收是否痛苦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税收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合理。而人们如何知道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就完全依赖于信息的公开了。
人们往往把信息公开归结于政治改革范畴,其实信息公开对于经济改革的意义更为重大。现在人们的改革思路还局限在“把蛋糕做大”这一增量改革上。但由于环境、资源、贫富差距、外贸环境等诸多因素,其回旋余地已经不多。更有可为的应该在存量调整上。比如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2平方米,已经不是供应不足的问题。征收房产税收比限购等行政命令更能有效地调节存量。但由于财政信息支出的不透明,启动这一税收的合理性就大打折扣。再如,明年如果施行大规模减税计划扶持中小企业,那财政支出就必须有所节制。可我国政府各级部门财政预算往往是根据上一年的支出再加上一定的增长比列制定的。只要部门的预算不增长,就是这个部门领导“无能”。所以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往多里做,用不完年底再突击花钱。因此,信息公开是节减财政支出,限制“三公消费”最好的外部约束机制。
可以说,信息公开制度每前进一步,都是为经济改革拓展了空间,为经济稳定增长打下了基础。有了更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各种税费政策的调整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性,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就有了可靠保证,就能更好地促进消费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我们要为信息公开不吝掌声,以建立信任,树立信心。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