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理财遇亏客户交易频率下降 外资私人银行亟待堵监管空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8:35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朱湘莲 北京报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至今仍让外资私人银行的客户们望而却步。在他们看来,“银行不是帮客户理财的,将其本身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本质。”

   在中国,汇丰、花旗、渣打、东亚、星展、瑞银等外资行都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但因为私人银行的私密性,银行方面并未就此进行大力的宣传,使其一直显得很“神秘”。在IBM 咨询服务公司2005 年的调查中,75%的客户认为保密性和安全性是其选择私人银行机构的首要原因。

   “私人银行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目前更多的是战略布局,真正说要靠此盈利还是有点困难吧。”某外资银行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曾经深受KODA产品之害的私人银行客户们则是痛彻心扉地告诫他人:外资私人银行颠覆了自己对“银行”的看法,并不像传统中资银行那样是“安全”的。

  客户交易频率下降

   虽然外资私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比如资金流出和在岸运营的严格控制等,但是巨大的财富增长人群使得摩根大通和汇丰银行等大型金融集团争先将私人银行业务高管派往香港。

   更多外资私人银行将目标客户锁定在“新富”的年轻企业家身上,而汇丰私人银行却把目光投向了更为稳定的中老年成功企业界高层;法兴银行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则是高科技、房地产和建筑等行业资产净值在1000万-20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家。

   渣打私人银行首席执行官尼尔逊在新加坡的一个私人银行业高管会议上表示:金融危机以来外资私人银行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投资者的交易频率有所下降,并开始选择一些利润率较低、更为简单的产品。

   成本攀升,使得私人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不得不转变。“综合性银行模式可以利用协同效应帮助银行提高收入。”尼尔逊表示。

   对于外资私人银行来说,增长驱动力和利润来源仍主要是离岸市场。据中国银行和胡润百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白皮书》统计,1/3的高净值人群拥有海外资产,海外资产在总资产中平均占比为19%,亿万财富人群的海外投资比例更超过50%,而目前没有海外资产的高净值人群中,也有将近30%的人在未来有进行海外投资的计划。

   “不过客户资金流出境外后,资金安全性确实是私人银行客户最为关注的,毕竟很多客户对海外市场并不了解。我们之前遭遇的KODA之痛便是教训。”北京原瑞士信贷的一位私人银行客户说道。

   之前,一部分中国离岸客户选择把钱放在外资银行是为了避税,但随着各国对中立国避税天堂身份的挤压,外资行的优势亦越来越小。比如,汇丰控股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美国、英国频遭逃税调查。

  监管存空白

   “私人银行在帮助客户并购时,投资顾问私下里乱收钱的现象极其严重。”刚刚完成一桩并购案的企业家梁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梁先生说,并购案需要借助外资投行来完成,很多投资顾问借此为自己敛财。“胃口很大,可谓狮子大开口。”他表示。而似乎相关的法律对这块业务监管几乎是空白,“所以客户就只能被‘宰’。”

   监管层也正酝酿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

   12月初,在中国私人银行峰会上,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处长陈胜透露,银监会将出台我国首个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这一办法将统一适用于中外资银行。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利于银行明确监管所允许的投资范围、经营模式和行业标准等。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军则从法学的角度指出,私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需要各家银行充分重视起来。首先是法律关系的问题。“如果银行提供的咨询服务没有依据,客户真的受到损失了,银行应该负相关责任。”

   其次是代理问题。“越界属于无权代理,一定要征求客户的意见,当然还要留下证据,否则就有可能要承担责任。”

   最后是信托问题。“在信托关系中,对受托人的基本要求是要把人家的钱当成自己的钱去尽心尽力地管理,否则银行就要承担责任。”

   光大银行零售银行总经理张旭阳则对此表示,私人银行业务在明确“展业空间”后,财富管理业务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