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代”金山人眼中的交通变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05:50 来源: 东南快报

  征集金山人说咱金山事

  金山十年,沧桑变化,身处其间的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我们一起见证了金山的蜕变。如果您住在金山,或者您了解金山的前世今生,又或许您对金山的未来有着这样那样的期待,欢迎告诉我们。即日起,您可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591-87806110,或发微博(http://weibo.com)@东南快报,说说您和金山的故事,谈谈您住在金山的酸甜苦辣,分享您对金山未来的憧憬。

  2002

  自行车、摩托车一统天下

  公交车“哐哐”的玻璃声震得耳朵“嗡嗡”响,浓烈的汽油味让人恨不得整个旅程都有憋气的特异功能……虽然“破”,但在八九年前,它可是金山居民过江进城的重要工具。

  953、722,这两组特殊的数字或许能唤起很多“老金山”的回忆。2002年入住金山的唐女士至今还记得953路公交车的线路,“那时候经过五一广场”,是金山片区进城的重要线路。

  线路如此之少,沿线受惠的居民数量就显得很有限,大部分人只好各显神通另想办法。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自行车、摩托车顺理成章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唐女士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一到下班时间,金山装修工人回城内的自行车和摩托车挨挨挤挤占满整个金山大桥。

  唐女士也是自行车族中的一员。当时她的上班地点在屏山,由于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每天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就成了上班必修课。而最糟糕的还是遇上太阳高悬的夏天,十几天下来整个人就晒得“乌黑乌黑”。

  “当时大路只有金山大道。现在的金榕南路,当时还是天然形成的小村道。”在唐女士的记忆里,这条路都是碎石子,踩上去还能发出“沙沙”的声音。

  最糟糕的还有遍布的土渣路,一到大风天就尘土飞扬,只要出门一趟就得灰头土脸地回家。一旦碰上下雨天,只能一腿泥巴地慢慢跋涉。

  有意思的是,这些糟糕的路况还催生了电动三轮车和小货车的生意。2001年金山居民凡有装修的,大多得到黎明附近买建材。能够在泥土路上飞跑的小货车就成了必备运输车。

  2005

  年缩衣节食买汽车

  2004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小刘在金山安了家。但安家后她发现出行成了难题。

  “那个时候公交车少得可怜,不但挤,上下班时,身边尽是工人们刺鼻的体味。”小刘说,无奈之下,她只好硬着头皮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柴米油盐生活必需品可以在小超市买,但是稍微大点的东西,比如买个电磁炉,就要进城去买。看个病也要进城。”小刘说,靠自行车根本无法满足日常需求。

  2005年,缩衣节食的小刘咬牙买了部代步小车。“买了车之后,才体会到生活的便利。当时金山也不堵车,不愁没地方停车。”小刘说。

  2011

  年道路变化太大出门迷路了

  家住金山融信第一城的熊先生,前两天把岳父江依伯从老家接了过来。没想到,4年前来住过一阵子的江依伯,昨天去小区附近闲逛时迷路了。

  “变化太大了,尤其是道路,认不出来。”江依伯说,4年前,他出门几乎只有金山大道一带可以去。除了这条大道外,其他的路都很小,车也少。每次进市区,他都要到金山大道展览城公交站去乘车。等一辆车得好长一段时间,还很挤,而且进市区还得换乘几趟。

  如今,金山大道两边的洪山路、建新路、金祥路等,一条条宽敞的大路四通八达。昨天,他就在建新北路上迷路了,因为以前根本没发现有这条路。

  对于岳父的遭遇,熊先生并不讶异。熊先生说,2006年,他刚住进新房子时,妻子在老家带孩子,只在装修和搬家时来过几次福州的新家。2009年,妻子带着孩子回到福州一起过。“有一阵子,她几乎每次出门都迷路,连自己家都找不到路了。”熊先生笑着说,那几年,附近改扩修建了许多条路,每条路的样子都差不多,难怪她会迷路。

  除了路越来越好外,出行也越来越方便了。现在去逛街,熊先生既可以走到融信第一城公交车站乘公交车,也可以在小区门口乘公交车。以前附近几乎打不到的士,现在除了半夜,几乎什么时候都能打车出门。“感觉和在鼓楼台江等城区没什么区别了。”他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