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钟晓慧:韩寒只是跟知识分子聊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07:21 来源: 时代周报

  钟晓慧

  2011年岁末,韩寒连发三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和《要自由》,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中掀起讨论。针对文章的内容以及事件本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读后的第一感觉是,借这三篇文章,尤其前两篇,韩寒想跟知识分子们聊聊。也就是博文中假设的提问方,或者行文中提到的“文化界”、“文化人”和“知识界”(下文统称知识分子)。谈点什么呢?说说他这些年观察到的一些社会现实。

  韩寒想说的第一条信息是,你们所过的生活、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跟普通老百姓的很不一样。大部分老百姓觉得自己活得挺自由的,也没有谁频繁遭受巨大的不公正。与韩寒的观察相似,有位政治学专业的老师曾经在饭局上提过中国人的“大自由与小自由”。他说中国人在微观生活层面享有很大的自由,诸如送礼加塞、大声喧哗、随便闯红灯,与研究者所理解的(大)自由不太一样。我自己也对一些年轻人做访问,不少人觉得生活确实有很大压力,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整体而言在逐步改善。与知识分子的感受不同,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觉得生活过得挺自由自在的。中国太大了,社会现实有多面向,不同代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存在着多个、而非一个真实的“中国”,而大家对“真实”的理解和感受是分裂的。这点是常识,却常常被忽略。

  我读到的第二条信息是,你们天天忧虑的事,跟普通老百姓关心的事也很不一样。与知识分子关心的民主选举、司法公正、言论自由等这些不同,一般情况下普通老百姓更关心如何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其实又有谁不想要一个更好的生活呢?只是对什么才是好的生活,大家有不同的定义。我的感觉是,至少对不少年轻人而言,好的生活在当下有很具体的物质形态。比方,买上房子住得更舒适、抚养好孩子享受家庭欢乐以及炒个股票基金赚点小钱。这些是年轻人饭桌上的主流话题,相反如果有个人在席间讨论中国未来发展路向,可能就会被认为不识趣、出现冷场。

  韩寒说中国不需要革命(revolution),但是需要更有力的改革(reform),到了老百姓嘴里,他们其实也认为要有所改变(change),这些年生活中“离谱”的事实在太多了。改变什么?列车不能再脱轨,孩子上学得安全,牛奶得喝得放心,房价不能再疯涨……因为任何一样都足以摧毁老百姓的“好生活”—衣食住行无忧,一家老少整齐。对于自由、民主、公平、正义这些词,知识分子第一反应也许在想,是怎样的民主形式呢?老百姓则可能在想,这些跟我想要的好生活、想要的社会变化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它们有很大关系。但是,知识分子得用生活化的语言,说清楚为什么这些看似宏大抽象的政治词汇,贴地而行就是我们微观生活的具体幸福,才有可能在最基础的价值层面形成社会共识。“老百姓竟然要当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这本身值得知识分子深思。

  变化的可能性在哪里?我读到的第三条信息是希望在年轻人、在互联网。在我的访问中,不少年轻人也展示出作为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权利意识;哪怕是那些声称“不搞政治”的年轻人(大家对搞政治有不同理解),其实对许多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只是轻易不说。对这些年轻人而言,他们的苦闷是家庭和朋友并不理解、也不鼓励他们针砭时弊。父母通常会训诫说,在家里说就罢了,千万别在外头讲、更不要在网上说,朋友则会觉得他们很无聊、白费劲。他们可以去哪里谈、哪里可以找到同伴呢?这些才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时面对的实际困难。知识分子们是否意识到这点,并且愿意为改变这种文化氛围、建立适合年轻人讨论的平台而努力呢?

  韩寒文章中的观点需要商榷,逻辑也有些问题,但是他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入到与主流知识分子的讨论和对话中。我是一名“80后”,这是我阅读韩寒三篇文章后的一些感受。

  作者系香港大学博士候选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