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成大概率事件华宝兴业首对IPO询价说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0: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刘宝强
“新股终于开始全面破发了!”一家机构投资经理日前在微博(http://weibo.com)上惊叹。本周三,当日上市的两只新股宏磊股份、卫星石化双双破发;周四,南通锻压、金明精机上市首日股价便直接缩水逾10%。
统计显示,截至12月29日,2011年IPO企业有277家上市,二级市场股价已经破发的就有209家,占比超过七成,其中,上市首日破发的企业有77家。市场人士指出,A股市场疲惫不堪,新股破发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但巨额IPO看似有强劲支撑,新股泡沫仍然受到力挺,这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奇观。
不过,新股破发的风险已经引起各类投资者警惕。12月28日,华宝兴业基金公开表示暂停参与IPO询价,成为对参与IPO“说不”的首家基金管理公司。
今年逾七成新股破发
“新股不败”的神话今年受到挑战。2011年年初,1月13日甚至出现5只新股上市首日集体破发的情况。年末又现新股集体破发。
申万分析师林瑾报告表示,二级市场仍然面临着系统性风险,新股破发面蔓延,打新资金也将再度“犹豫”,单只新股的冻结资金量相应地也将有所萎缩。
自2009年6月新股重新开闸,市场化定价发行以来,新股“三高”发行比比皆是。在主板市场平均市盈率仅十余倍的情况下,主板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高达三四十倍,中小板则达到了四五十倍,创业板新股发行更是一度出现批次平均市盈率高达80倍以上的“壮举”。
不过,随着大盘一路下跌,新股IPO市盈率开始不断下滑,上半年发行市盈率均值在52倍左右,下半年快速回落至近38倍。在这种情况下,上半年高价发行的次新股下半年普遍大幅走低,整体表现明显弱于整个市场。而即使新股发行市盈率不断回落,仍然有大量公司加入破发大军中。分析人士指出,新股、次新股大幅挤压泡沫,也是侵蚀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湘财证券分析师徐广福认为,由于持续的巨额融资,再加上市场资金面吃紧,必然导致破发。
IPO利益链继续挣扎
业界普遍认为,在巨额潜在收益诱惑下,PE、投行等机构包装,权贵资本铺路,券商、基金、险资等参与询价的机构哄抬,目前的IPO市场已经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利益链。在利益同盟的全力配合下,IPO的泡沫被无限放大,二级市场投资者苦不堪言,而破发也令一级市场投资者风险加剧。
临近年底,一家机构的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公司管理层决定参与一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目前该公司市场价格已低于再融资价格,虽然公司已经有人提出了反对参与的建议,但管理层却视而不见,参与计划不变。他感叹道,在IPO或企业再融资中,机构参与的“学问”太深奥了。
4月11日,八菱科技由于询价对象不足而宣告无法IPO时,不少业内人士称,这是发行市场化改革的胜利。不过,有券商投行人员对记者表示,投行保荐人不负责找询价对象,在券商内部,有专门的资本市场部,这些人和基金等其他机构,有深厚的关系。如果负责发行的投行实力不够,则IPO项目可能面临询价对象不足的情况。
截至12月29日,上证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下跌22.6%,而新股压力最大的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跌幅更大,分别累计暴跌了38.4%和37%。正因为如此,A股市场2011年遭遇的史上“第二熊”,仅好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
然而,统计显示,沪深两市2011年全年IPO首发募集资金高达2700亿元,加上再融资,整个市场募集资金高达7000多亿元,超过全球任何一个资本市场。
经济学家韩志国曾指出,目前的新股发行是一种伪市场化发行,虽然今年新股连续破发,但新股发行的体制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新股发行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核准制必须改变,备案制是新股发行的必然出路。
“打新”也受伤
新股破发给投资者和机构带来了巨大损失,散户中签后可以当天卖出,但是机构必须三个月后才能解禁。有些新股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亏损,以庞大集团为例,该公司是今年内新股上市后跌幅最大的个股之一,截至12月29日收盘,该股复权价较发行价缩水70%以上。另外,华锐风电、安居宝、新都化工、顺荣股份、天瑞仪器、亚太科技等的跌幅也高达60%以上。
随着下半年新股、次新股的密集破发,机构投资者也渐渐感到了压力。
12月28日,华宝兴业基金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封致“尊敬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友情提示。该基金公司表示,决定自即日起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暂停参与各发行人的IPO询价,暂停接待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IPO路演。公司认为,根据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状况和近期新股询价结果,鉴于近期新股发行节奏密集,公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对发行人的充分调研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询价意见。这是国内第一家对IPO公开“说不”的公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