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有信心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3:5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我国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市场的开放压力以及汇率、利率稳定上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宏观经济所追求的所谓三方平衡,也就是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利率的稳定的平衡也受到挑战。
利率体系分配机制扭曲
首先是存款,处于管制的存款基准利率相对于货币市场利率,变动速度和幅度都相对滞后。从2006年到2010年,银行间市场以及三个月的定存利率之间都非常接近。一直到一年前,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流动性紧缩,利率体系开始有较大的差异性,差异一般都在3%左右,出现了大家所经常谈论的负利率情况——CPI在6%以上,一般存款的利率是在3%左右。
其次,从贷款的角度来讲,存贷利差一直维持在3%左右。但过去一年里,票据市场利率急速上升,反映出资金的紧俏。存款客户以及民间金融遭到所谓的价格歧视和利率的损害,资源基本上是导入所谓的中大型客户,即国企、央企。
过去一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理财产品也加入所谓的利率体系来竞争资源。1至3个月的短期存款和理财产品,利率差异可以达到2%。而一些比较长期的理财产品所带来的收益性,与存款利率差异可能高达3%到4%,理财的收益明显高于存款的利率。但事实上,理财产品并没有因为高收益性承担溢价所应承担的风险。大量的银行理财资金分流到理财产品上,已经达到3万亿以上。
第四点,据我了解,民间借贷的利率经常高达25%到30%。在资金紧俏的时候,民间借贷的利率会变得更高。在温州和鄂尔多斯等地,很多民间借贷的年化利率远远超过3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普通贷款的借贷成本过高,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信贷资源分配体制的扭曲。
以上情况表明,利率体系缺陷导致金融脱媒,存款加速流出。银行正规体系的存款也可以通过所谓的委托贷款、信托、民间借贷还有理财的渠道,寻找更多的市场回报。同时,银行的表内贷款从2002年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接近96%到2010年底的58.5%,下降非常明显。而银行的表外资产(如委托贷款和承兑汇票等)从2002年占社会融资总量2.6%上升到2010年底的26.9%。
值得注意的是,利率体系的利益分配存在扭曲。商业银行虽然金融脱媒情况严重,但基本上还是扮演最重要的资金媒介的角色。只收取微薄的手续费,但如果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损失和社会稳定,很多情况下仍然需要最终买单。发生金融风暴时,表外资产最终还是需要银行买单。管制利率与市场化利率的差异太大,资金掮客泛滥,他们套取便宜的管制利率转手发放高利贷,造成银行和储户利益流失,严重伤害了正常产业。
对利率市场化的三点建议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想对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出一些建议,并简单地对改革的影响做出评估。
第一点,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块: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手续费及佣金。一般来讲越大的银行对利差依赖性越少,银行规模越小,越依靠通过规模扩展增加净利息收入,对利差依赖性越强。
2010年,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总和占营业收入总和的比例为79.97%。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比例为78.24%,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比例为85.95%,3家城商行这一比例为90.18%。我们可以看到,相对而言,越大的银行所谓的中间收入、手续费收入会越高,大于20%,而中型银行大概在15%,小型银行大概只有10%。但随着大家不断鼓励差异化经营,鼓励发展手续费及佣金的收益模式,这方面的收入比率在不断升高。我预计今年底大部分银行,尤其中小银行的比率都会在10%或12%以上。
到2010年底,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总和约6843亿(同比增长33.33%),其中四大行净利润总和5003亿。考虑到上市银行贷款规模的行业占比为68%左右,估算2010年银行净利润总和9000亿到1万亿。16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的算术均值为1.08%(同比提高8bp)。
我想结合可能的利率市场化攻坚改革路线图,尝试分析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人民币的贷款利率目前是容许下浮10%,假设从贷款的角度来讲,下浮幅度从10%扩大到30%的话,会对银行造成怎样的冲击?
人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执行下浮、基准和上浮的占比分别约为30%、30%和40%。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主要影响到基准利率下浮贷款,即约48万亿银行人民币贷款的30%,即约14万亿到15万亿银行贷款。
以2010年底1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5.81%推算,下浮下限从10%扩大到30%,利率收窄1.2%,相当于1680亿到1800亿/年的财富转移,整个银行业接近1万亿的净利润(25%以上的年增长率)应当能够单独消化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再来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问题。201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款72万亿,其中活期存款、1年期以下(含)定期存款和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占比分别约为50%、43%和7%。考虑到今年资金比较紧俏,活期存款的比例可能有所下降,会低于50%。
假设三种类型的存款利率均上升1个百分点,分别相当于3600亿、3096亿和72亿的年度财富转移,整个银行业很难单独消化前两项冲击。但是,只要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贷款定价有序转移存款成本冲击,上述财富转移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
对于利率的最后两项堡垒——贷款利率下限调整和存款利率上限的调整,我建议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对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做开放。我认为目前时机上佳,冲击也相对比较小。
而对贷款利率下限的调整,大部分银行目前都不会采取这样的行动。整体来讲,流动性紧缩的状况还没有完全解除,银行要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可以调整一年期以上的定存利率,以解决他们的流动性紧张问题。我认为,现在的时机是比较好的。对于开放一年期或者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应当选择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通胀率和1年期定存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改革需要配套措施
对于活期存款利率的上限,这是“最后一道防线”,按照国际经验,应当慎重一点,缓冲期应当更长一点,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到十年的过渡期。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其他需要配套改革的措施。
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信贷规模的管理手段要逐渐弱化。现在监管机关在信贷规模管理方面还是采用比较强势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第二点,配套措施要在存款准备金率比较低的时候,银行可用的资金比较宽松的时候来实施。第三点,应在信贷结构相对合理化,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提高的时候来实施。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可能也是一个途径。
商业银行近期也正在努力改善收入结构,努力对商业模式做出改变,增强利率市场化的竞争能力,增强对财务冲击的吸纳能力。一旦活期存款,还有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开始市场化,商业银行一定会通过贷款定价上转移成本压力。
目前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已经比较合理,不应该指责银行一直依赖所谓的利差来赚取利润。从银行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来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准,资产结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不能一味指责利差过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展速度和净利润增长速度遭受诟病,责任不完全在商业银行,而在于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模式。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最终的影响是资金的供需之间的利益格局。关键在于,资金价格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是否能够比较有序、有效。
还应当特别注意两个问题:假如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话,应注意行业之间的自律、行业之间的协调。现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承担行政管理的角色,我希望银行业协会也承担一部分自律与协调的职能。
另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带来扩散效应。20万亿债务资本市场余额平均久期5年,假设二级市场30bp收益率上涨,一次性浮动亏损估算约3000亿,需要持券人承担。10万亿地方财政相关债务余额,采用浮动利率定价,假设贷款重定价上涨50bp,每年债务成本增加500亿,需要地方财政承担。国债、政策金融债和央票2010年新发行规模分别是1.5万亿、1.3万亿和4.2万亿,假设发行利率上涨30bp,每年债务成本增加45亿、39亿和126亿,这块影响不大。
利率市场化负面冲击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业管制改革经常存在意图和结果的悖论,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过去几十年来利率管制以及放松的情况。
1933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禁止大部分美国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息,以“防范破坏性的竞争”。结合对银行资产的严格管控,利率限制措施收到了奇效: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银行放贷额年均增长9%以上,银行破产案最多的一年也只有7起。70年代放松存款利率管制以来,尤其是1982年《高恩-圣杰曼法案》出台后,每年银行破产案迅速上升到2位数直至3位数,储蓄贷款协会危机更是众所周知。当商业银行不能再依赖管制的、稳定的净利差,它们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向金融市场交易,追逐杠杆和价格波动,否则难以向股东交代。这是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时全球银行的典型经营结构。
再例如,为了限制银行过度承载风险并规范行业竞争,巴塞尔委员会持续推动风险资本监管框架。银行为了降低资本成本,积极转向影子银行和交易中介角色,无视声誉风险和系统风险仍然停留在金融体系。在直到危机爆发后,人们正确地指责银行家的贪婪,唯独忘了银行业早已被风险资本的成本压力逼到了墙角。最近美国一些大银行对比较强而有力的监管也出了一些反弹。银行业市值为什么到了那么低的水准?我想也是金融风暴不景气,加上高度严格的监管造成的。
根据现在的监管状况,我相信利率市场化改革很难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不会因为利率市场自由化之后,利差变小了,银行就一味追求杠杆和价格的波动,这种情况在现在比较强而有效的监管精神之下是很难发生的。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环境特征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其中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尤为关键,并且十分迫切。现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慢慢成熟,已经到了需要非常迫切认真考虑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阶段。
目前信贷资源分配并不平均,很多利率曲线扭曲,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到了比较艰难的状况。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精心部署,把握时机和改革的路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改革进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银监会即将出台三个要求,第一个是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第二个是风险贷款率的要求,第三个是风险拨备率的要求。我国政府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候,这三方面的配套措施是不可避免的。
竞争和压力总是好事,只要竞争是真正市场化的竞争、风险预警体系得当、风险处理措施得当,我们有信心积极迎接挑战。
(本报见习记者何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