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消息”来赚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01:4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瀚民
首先要解释一下这里讲的“消息”不是内幕消息,而是正常的、由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
都说中国证券市场是消息市,其实,世界上任何市场都是消息市。股价的涨跌,是由资金流进流出决定的;而资金的流出或者流进,其指挥棒就是消息。
对消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分类,而如何进行分类,是你能不能利用消息赚到钱的关键所在。
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利多消息和利空消息。这种分类方法是很难赚到钱的,比如,10送10算是利好吧,但消息公布以后,股价一定会涨吗?公布利好,股价“见光死”的例子太多了。
第二种分类,可以将消息分为事前消息和事后消息。消息没有在先前的走势中反映出来的,可以看作是事后消息;如果消息公布之前,股价已经事先有所反映,这就应该看作是事前消息。事前消息,由于利好或者利空已经反映在过去的走势中,所以消息出台的时候,要跟消息反着做。比如,10送10公布之前,股价已经涨了,到公布之后,即使是利好,也要出货。事后消息,由于消息没有在过去的走势中产生影响,所以消息公布后,股价要在事后将这一消息表现出来,同样是前面这个例子,10送10公布之前,股价毫无反应,消息公布之后,股价会出现上涨。这种分类方法,可以解决一个短线买卖的问题,是赚“小钱”的思路。如果要赚大钱,对消息要进行新的分类。
从中长线操作的角度看,所有的消息可以分成以下三类:一是一次性消息,二是系列性消息,三是两可性消息。
(1)一次性消息。这类消息带有一定的偶发性和突然性。比如,某个车间发生意外事故,失火或者爆炸,造成企业会出现相应的损失;再比如,某家食品企业某一批次的产品被曝不合格,可能带来影响。2011年的双汇发展,就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央视报道该公司的产品检查出瘦肉精。也有一些好消息同样是一次性的,比如获得一笔意外的投资收益、政府一次性补贴等等。可以说,上市公司日常发布的消息,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一次性消息,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对于一次性消息,应当有逆向思维的习惯。也就是说,一次性利好,其实就是利空。反之,一次性利空,可能就是利好。一个车间失火,消息突然爆出,股价当然会有不利反应。但如果仅仅是一个车间失火,上市公司可能很快就能应付过去,损失也可能由保险公司赔付,等等。如果这种意外爆出,股价出现非正常的下跌,通常都可以考虑去“捡皮夹子”。同样在上面提到过的双汇发展瘦肉精事件,人家的生产还是正常的,销售渠道摆在那里,只是某一批次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股价从80多元一下子跌到50多元,后来有人进去了,短期内股价又回到了80元。对一次性消息,要有逆向思维习惯,这是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2)系列性消息。有一些消息可能带有系列性发布的味道,这通常涉及到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或者资产重组举措等等。因为项目事关重大,所以整个发布的过程会持续很长,相当于利好不是出一次两次。同一件事情,从酝酿到实施,有一个过程,在一段时间里,就变成“利好不断”。一般来说,需要多次发布的消息,通常都是重大消息,无论是利空或者是利多,都应该顺势操作。
这是同一消息多次发布的例子,但还有一种情况更应当称为“系列消息”。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里,上市公司频发利好,一会是项目上的,一会是送配方案上的。比如,在股权分置改革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三一重工,为了配合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记得当时公司就不断地发布一些实质性利好。既有经营上的,也有分配上的,结果股价出现了持续性上涨。这种综合性的、持续的、多方面的利好消息,对股价的影响是持久的。
一般来讲,系列性的利多或者利空消息,应当跟消息的性质顺势操作。也就是说,第一个利好就可以买进,只要你有足够的理由判断它不是“一次性利好”。
不过,有时候一家上市公司在一段时间里发布了一系列的利好,结果股价出现大涨。但由于“消息”明显透支了未来,接下来就没什么利好了,所以对于出系列性利好消息的上市公司,做完这一段以后,一定要及时抽身而退。因为过了一段时间,就什么利好都没了。
(3)两可性消息。所谓两可性质的消息,主要是指既可能是一次性的、突发的消息,也可能是系列性的、持久性的消息。这类消息在市场上也是很多的。严格来说,绝对两可性质的消息是没有的,要么偏向一次性,要么偏向系列性。面对两可性消息,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要有一个倾向,大体推断一下,它偏向于一次性还是系列性,并相应作出介入的决定。也就是说,即便是两可性消息,你也要努力将它在一次性或者系列性消息中归类,由此来做出买卖决定。
总之,面对上市公司林林总总的消息,首先要判断的并不是这个消息是利多还是利空,或者说消息本身是利多还是利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判断它是一次性消息还是系列性消息。
一次性利好,卖出,一次性利空,买进;系列性利好,买进,系列性利空,卖出。利用“消息”来赚钱,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作者为市场资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