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3.2万亿美元外储投资预案猜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08:0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胡群

  一向以稳重神秘著称的中国外汇储备,近来却出现了“松土”迹象。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近期或可获约500亿美元外汇注资,同时,相关部门就中投注资机制达成协议,确定中投每年可从中国外汇储备中获得稳定注资。

  掌管着3.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的外管局,平均每个人管理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因为主要投资美国和欧元区的国债和机构债,外管局一直备受诟病。对冲基金SLJ Macro总裁任永力公开宣称,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负利差损失一年达1300亿美元。

  现在,改变的机会或已到来。在欧债危机继续深化、全球经济黯淡之际,中国的外汇储备似乎有了用武之地。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亦认为,欧债危机是一个机会,不应轻易放过。但在当前,“最糟糕的角色是充当债权人”。外管局会大规模救市还是先投石问路?在投资实业与金融之间,如何做出明智选择?

  一系列的信号表明,外管局正站在一个敏感的十字路口,相应的预案和准备或在酝酿。

  大举进军还是投石问路?

  截至2011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3.2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元一度贬值,占外汇储备三分之二的美元资产备受关注。

  近日,中投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公开表示,中投公司将大约六成资产投在美国。中国来之不易的外汇储备对促进本国经济非常重要,但在面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际,中国愿意采取非常积极的举措。如果欧洲有“可靠、可信”的方案,中国同样愿意提供帮助。

  而2011年12月22日有消息曝出,中投公司有望获得500亿美元的政府注资。这被认为是中国即将加大外汇投资的积极信号。

  事实上,苗头早已经出现。12月上旬,多位业内人士就听到了消息,称外管局将成立初始资本规模约达3000亿美元的两只基金,初步命名为“华美”及“华欧”,以进军欧美市场。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果此消息属实,其目的在于降低中国的外汇储备的风险,但能否突破目前中投的机制和体制的框架值得怀疑。

  一方面是政府加大外汇投资力度,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国有及私营中资集团已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挖掘机会。

  12月2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宣布已成功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EDP)21.35%股权,成为这家以经营清洁能源为主的跨国能源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这一涉及约26.9亿欧元的交易被视为开启了负债累累的欧元区经济体向中国出售资产的先河。

  这是否意味着,外管局援手欧洲已经时机成熟?

  业内人士对此并不看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曾经撰文指出,欧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而美国的问题并没有充分暴露。“美国的债务还不明朗,债务的价格还会下降,目前中国不应该盲目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则认为:“直接投资欧洲市场的风险较大,最好可以通过IMF提供贷款。即使要成立也不应该投资于其主权债券,而且3000亿美元根本无济于事,仅意大利的债务就达16000亿欧元。”

  事实上,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外管局援手欧美短期内并不可行。

  央行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告诉记者:“非洲和亚洲仍是中国的首要投资目的地。中国在短时间内不会彻底转变其对拓展西方市场长期秉持的谨慎态度,即使中国出资,可能也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贷款的方式。”

  “我们应该考虑长期问题,利用这个机会置换我们资产币种结构。首先不要当债权人。第二,我们是债权人时,要尽量使我们的债权用升值的货币来计价,债务用人民币来计价。”余永定称,应静观其变化。也让私营企业管理及非政府的金融机构发挥更多作用。

  实体经济还是金融产业?

  对于外管局来说,投资战略是另外一个重要话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玉宇分析,按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应承载更多的国际责任。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日益庞大,在现有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增长的边际收益已明显小于边际成本。如何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是外汇管理当局面临的巨大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引发了巨额货币投放,为此央行不得不进行持续的对冲操作,这直接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但问题是,中国鲜有成功的海外投资。欧洲对中国主权基金的开放程度有限,目前欧美大企业、大银行不舍得卖给中国,从中国企业家在冰岛买地被拒就可见一斑。如果援助欧美,中国应主要投资哪些领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告诉记者,欧洲国家从去年后期就已陆续向中国提出了很长的资产清单,希望中国收购投资。为了改善财政状况,以“欧猪五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重债国家大规模实施国有资产私有化已经势在必行,而且已有不止一个重债国家主动瞄上了资金充裕的中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政府均已同中国政府接洽,希望中方并购、参股其石油天然气、电力、航空、铁道、港口、邮政、金融等战略性企业,意大利等国或会步其后尘。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建议,中国要谨慎地对待欧洲国家的债券,但应该有所准备购买他们私有化过程中提供的便宜的资产。欧洲银行体系可能重新组合,一些银行会倒闭,部分资产会被出售,对中国的银行可能会提供一些并购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稍纵即逝,中国要做好相应的预案和准备。

  除了投资欧美地区实体经济,景学成一直在探讨中国在欧美资产的“债转股”。即将持有的大量欧美国家国债转为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企业的股权。“债转股在国内有成功案例,四大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运用债转股的模式,现在这几家资产管理公司都活得很好。是否可将这种方案运用到国际债务上去?我认为这是合理的推论,也是合理推进。”景学成如此表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