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祖国说再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08:18 来源: 中国经营报宋焘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获得2011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并会参与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一部成本30万美元的伊朗电影,煽情如我们的电视剧,却又冷峻如社会学课本里的案例分析,真是个好老师。
伊朗的电影分级“明目张胆”,影片上呈管理部门后被分为A、B、C 三个级别,但不是凭内容分类,而是以“质量”定性。级别决定了电影的发行渠道和宣传方式,A级可以在国家电视台上做广告,院线档期畅行无阻,到了C级,广告是不能做的,放映时间得捡别人挑剩下的。
这种分级不是约束,而是引诱,让你在开拍之前就要揣摩好有关部门的意图。其实核心的控制手段还是在电影的审查制度。伊朗电影在开拍之前,剧本必须通过审查,净化之后申报演员和剧组名单,拿到拍摄许可。如果其中有人之前上过黑名单,到这里电影就歇菜。最后才是电影最终送审分级。
在官方的限制中,很多内容是禁止出现的,比如紧身的女性服饰,除了脸和手以外裸露女性身体的其他部位,男女性之间的身体接触,关于军队、警察的笑话,外语或粗俗的话,正面角色表现得喜欢独处而不喜欢集体生活等等。引进电影一样难逃此劫,据说伊朗上映的《史密斯夫妇》中,安吉丽娜·朱莉的服装愣是被涂成了黑色,曼妙的全身镜头也被剪成半身,甚至只留下一张大脸。清楚了这个背景,就好理解为什么声震世界的伊朗电影要么是《小鞋子》里懵懂却悲凉的儿童世界,要么是《樱桃的滋味》里浪漫去寻死的中年男人——安全又深沉。
上面提到的两类电影关键还是在于怎么拍,《纳德和西敏》则还要取决于你怎么看,说白了就是其中有暗涌的意识形态讨论,柏林电影节其实也爱这一口。所以说,如果电影审查者绷紧了阴谋论的神经,《纳德和西敏》是很危险的。
电影开篇就是一个五分钟的长镜头,西敏对法官说她要和纳德离婚。用我们的话来说这对夫妻是中产阶层,理性而体面,双方都没有外心和不良嗜好。他们离婚的原因是西敏要带着女儿移民,因为她认为这个国家不会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但纳德的父亲患了老年痴呆,需要他照顾。纳德不同意女儿跟妈走,那西敏只有用离婚来挣得女儿的监护权。
纳德和西敏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上纲上线地说,他们代表了中产阶层内的观念冲突。当法官问西敏这个国家为什么不会给孩子带来好的未来时,西敏不语,因为她一说话,电影就没了。西敏对纳德的说法则是:你照顾你爸爸,但你爸爸知道你是谁啊,他管你是谁。电影后半段有一个情节则是纳德对西敏的反驳:出了问题你就知道逃避,就知道走人,不想着去改变。在我看来这些话非常明显的就是隐喻精英阶层对这个国家的看法。而中产和精英的出走是一个国家不稳定最直接的表现。
纳德和西敏的对立只是电影的起点。爸爸有病了怎么办,纳德是忙碌的中产,他只有出钱雇人来干脏活儿累活儿,由此引出了另一种对立。他找到R来照顾自己的父亲,后者是典型的所谓底层,拖家带口,丈夫失业还欠下一屁股债。面对R的讨价还价,纳德就一句话,干就干,不干我再找人。在钱面前,底层对中产基本没有什么招架之力。
R本就怀有身孕,干活儿兢兢业业但难免不太利索,纳德的爸爸自己跑到街上,R好不容易才把他找了回来。第二天,R去看医生,于是把老人家的手绑到了床上。而正巧纳德回来早,看到了已经翻到地上的父亲,于是对R大发雷霆,把她赶出了家门。
到这里,冲突才刚刚开始。R和丈夫H找到纳德,因为R流产了,他们认为是因为纳德把R推倒所致。但纳德用简单的“案情回放”就证明了这种推倒流产说不太可能,而且即便是因为推倒所致,他也不知道R之前怀孕了。于是案情的关键又到了纳德是否在撒谎。后来我们知道,纳德曾经给R的医生打电话问情况,而这个电话来自于他女儿的家庭教师。当初家庭教师因为知道R怀孕而把医生介绍给她,纳德说自己当时在厨房,没有听见她们的对话(不知道R怀孕),但如果没有听见对话,他怎么会知道有人给R介绍了这个医生?这样简单的逻辑被纳德的女儿一语道破。
之后西敏想方设法和R一家私了。在谈妥价钱之后,他们凑到一起,准备一笔了恩仇。在给钱之前,纳德要R拿着《古兰经》发誓,就是R自己也相信流产是因为纳德把她推倒所致。问题来了,法律、宗教、道德这次碰头了。R在给纳德的父亲擦身体之前都必须打个电话询问这样做是否会破戒,让她拿着《古兰经》发誓可是天大的事。因为上面提过在她被推倒的前一天,她到街上找纳德的父亲,期间曾经被车撞过,肚子剧痛,但是她不敢对丈夫提及此事,因为他们急需纳德的赔偿。而现在,在《古兰经》面前,她又不敢撒谎。结果可想而知,宗教信仰胜出,其实没有这层幌子,电影的意识形态讨论早就把它拖入禁区了。
在一个权利低水平均衡的国家,无论穷富都没有保障。穷人有穷人的“嚣张”,富人有富人的抵抗,但最终的表现都是对立,之后断裂。电影的英文译名“A Separation”,一次分离,正是此意——穷人资源少,他们抗争;富人资源多,他们逃离。
而一个让人只想说再见的地方,必不是希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