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鲁柏祥:不少企业老板个体意识强组织意识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14:34 来源: 《浙商》

  企业应该用普通人,以不普通的组织,做超常规的事情;而非用超常规的人,以普通的组织,却做了一般的事情。

  文 │ 本刊记者  何晓春

  鲁柏祥:不少企业老板个体意识很强,组织意识却很弱。不少企业名义上是企业,规模大了,部门看起来也都有,但它是发育不健全的,没有从个体发育为组织。这样的企业是进化的初级阶段,就像蛇也有眼睛,但它是没用的,因为还没有发育好。

  组织意识而不是个体意识

  《浙商》:这样的企业有什么“症状”呢?

  鲁柏祥:这表现于,一件事情做不好,马上把责任归到某一个人。出事之后,第一反应是:谁做的?即使找到相关的部门,到了部门内部也会马上反应:谁做的?他们一定要追查到个人,而没有组织的概念。

  我把这种现象归纳为“见色不见空”,因为人很具体,而组织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不能形成独立的组织意识,哪里来的组织行为呢?

  《浙商》: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鲁柏祥:无论好还是不好,企业解决问题都是在个人的层面上。其实,出来混,大家都是想混出点名堂来的。主观上不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很少,而客观上又经常做不好事情。人是感情的动物,容易受情绪波动与环境的影响;而且人有记忆,很容易依赖经验,一件事或许昨天做得很好而今天就做不好。

  依靠个体的做法,必然导致整体的熵增,即混乱度提高,最终导致效率下降,表现为两个结果:做事拖沓、做事的成功率降低。很多人把拖沓归结为态度问题,其实很多人也加班加点,非常勤奋,只是效率低才拖沓。由于环境不断变化,依靠经验,混乱度提高,准确率下降,失败率必然提高,于是就达不到预期目标。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数会不断增加,若管理者所关注的仍然停留在个体层面,必然导致混乱度更高,个体混乱上升为整体混乱。组织是讲究分工的,作业链的上下游都一样,哪个环节出问题,下一环节就做不下去了。此时,这种个人的低效率就被放大为组织的低效率。组织规模越大,人均劳动生产效率越低,进而使其成本加大,最终与总收益达成平衡,出现一个企业的规模边界。若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就会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小老头”,这是目前不少浙商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组织必须结构化

  《浙商》:做个小而长寿的企业也不错啊?

  鲁柏祥:企业必须面对外部竞争,小企业很难做到专业化,成本又高,从而缺乏竞争力,最终难逃淘汰的噩运。

  组织不是简单的个体之和,组织必须被结构化;因为结构不一样,组织最终表现的功能也不一样。正如化学里的同分异构体:石墨与金刚石分子式都一样,但结构不一样;氰化钾里头每种元素都无毒,但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剧毒。

  《浙商》:很多老板认为,人好了组织就好了,企业就好了。

  鲁柏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导致的结果是:企业都想用“好人”,不仅成本高涨,而且结果未必好。另外,哪里有那么多的“好人”让你找?

  我建议,企业应该用普通人,以不普通的组织,做超常规的事情;而非用超常规的人,以普通的组织,却做了一般的事情。这样两家企业,你说谁更有竞争力?谁更容易快速发展?毕竟社会上普通人多,用普通人所受的约束少。普通人组织好了照样能干成不普通的事情,而不普通的人没有组织好连普通的事情都干不好。组织为什么做不好?关键在于管理者没有组织意识。

  因此,我认为,企业应当以“组织”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当然组织要以人为本。我们并不是说个体的人不重要了,但是生产要素不等于生产力,每个人的个体能力总和不等于一个组织的能力总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加减乘除都有可能发生。

  先进教后进

  《浙商》:那么组织怎么起作用呢?为什么平凡的人可以做不平凡的事情?

  鲁柏祥:组织要起作用,就要采用做乘法的办法,要让整个组织效益放大,产生乘数效应,而不再是原来的加性效应。

  企业可以采用两种办法:管理者与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少数精英与大量的一般劳动力相乘。原来的企业中是带头干的概念,充其量还是做加法:干部带头干,下属跟着干,结果干部做得跟牛一样,因为下属干不了的事他自己全干掉了。

  我认为,干部不是干下属干的事情,而是干如何教会下属干的事情。这时,干部就充当了老师的角色,干部给下属上课也是知识与能力扩散放大的过程。同时,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应该充当老师的角色,但现在很多技术人员只知道将自己的饭碗捧牢,有的甚至还怕把人家教会了自己会没饭吃。

  这种消极的先进,肯定不可能持久。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先进,把人家教会的同时自己也在进步,而且进步得更快。我们的企业不应该是先进带后进,也不应该是先进帮后进。

  《浙商》:而是先进教后进?

  鲁柏祥:对!当然,为了做到这一步,公司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否则,这些人还是不会做的,一旦与他们的利益相关他们才有动力去做。同时,企业里面职工之间,有的人水平会高一点,对于他们,传统的做法是树为典型,提倡互帮互学。但我建议,职工之间也应该是互教互学。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干部与技术人员应该是乘数而非被乘数。干部是5,员工是2,干部与员工相乘,员工放大了5倍,干部只放大了2倍。职工里非常优秀的少数人的意见干部要去吸取,但大多数下属是需要干部去教的。一家企业从上到下都这样做了,整个组织的能力就提高了,企业也就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浙商》:关键在于有机制推动,才能促进企业上下的乘数效应。

  鲁柏祥:组织中,干部必须做乘法而不是加法,因为加法没有增值,更没有增值的放大。如果企业里每个人都是为自己干,就不能产生增值,哪里来的利润?如果组织对个人没有利益,个人对组织也就没有依赖与归属感。这样的机构其实就是个体的总和,无非是人员不断进出的一盘散沙。

  企业应当是利益体,如果利益不能聚在一起,人肯定不会来的。企业会经历“利聚人聚,利散人散”的过程,人是为利益而来的。当大家从一个组织当中得到的净收益最大化时,这个组织就是众望所归的组织。企业净增的部分拿出来给大家分,还有剩下的就是组织的,这才会皆大欢喜,这样的企业也才会蒸蒸日上。一个企业里经理做的事情可能只是人家的两三倍,但收入可能是人家的5-10倍,这样的企业才是多赢的组织。

  我提倡,企业要少数带多数,先富带后富;让少数人先能干起来,让先能干的去教会多数人能干;进而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我们要明白,富人的富不是因为穷人穷,财富主要是由精英创造并在群众身上体现,大家共同分享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