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宁:全球化不是免费的午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15:21 来源: 《董事会》徐康宁
作者现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
不要光看到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的荣耀,更要看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的难处——国际货币也不是一个免费的午餐
《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FT)》上的坏消息越来越多。标普公司发出警告,如果欧债局势继续蔓延,所有的欧盟国家都有可能被下调评级,连德国这样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发展中国家也有坏消息,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2011年第三季度经济陷入停滞,当季增长为零。
欧洲的政治家们集体站出来说,评级机构此时添乱,不是善意之举,甚至是火上浇油,用心险恶。国际评级机构是商业性组织,有利用危机扩大自己商机之嫌疑,可是没有火又何惧有人浇油?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确实出了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和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有关。
多少年来,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使许多国家从中得到很多好处。没有全球化,美国不可能自己不生产却可以享用世界上最价廉物美的商品;没有全球化,中国也不可能创造如此辉煌的经济增长奇迹;没有全球化,德国也不可能把那么多的奔驰汽车卖到希腊、葡萄牙这些经济落后的欧洲国家,因为关税没有了,再加上落后的国家也在使用欧元,德国的高档商品也不显得那么贵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一句至理名言,用在经济世界中也十分贴切。全球化如同给大家送上一份大餐,无论做餐的还是不做餐的,人人有份,非常受用。但这不是免费的餐,餐后是要埋单的。做餐的不买,用餐的人就要买;用餐的不买,做餐的就要买,而结果常常是大家都要买。
全球化让中国的、巴西的、越南的产品得到了美国的市场,也“惯坏”了美国人的脾气和习惯。美国人从此不再辛辛苦苦地在工厂里生产产品,而是有足够的精力去玩金钱游戏,而且把全世界的钱都带进了这个游戏,终于玩出了次贷危机和其他金融危机,不仅伤了本国的经济元气,还把全世界的经济拖下了水。
全球化使欧洲成为一个大市场,十几个国家都在使用同一种货币,即便是欧洲的穷国,也到处都有奢侈品商店,价格和德国、法国的同类商品没有太大区别。德国和法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也乐见本国的商品畅销全欧洲,甚至全世界。但这种高度一统的市场降低了一些国家的责任心,为投本国选民之所好,政府可以放心地举债大搞福利,反正不会有通货膨胀,因为使用的是一种货币,最终导致欧债危机四处蔓延。
如果没有全球化,美国也会玩金钱游戏,也会滥发美元,但世界其他的国家不会深度卷进去,中国也不会在经济上受美国经济的影响过多,尤其是外汇储备,受制于美元过度发行的情况就要好一些。其实,如果不是现在的全球化格局,中国根本就不会有如此庞大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相应的持有压力也会小一些。包括中国在内,所有的国家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福利的时候,也会因此而付出成本。那些被迫加入全球化的,那些在别的国家主宰下卷进全球化的,例如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为全球化付出的成本会更高。
说全球化不是免费的午餐,绝不是要否定全球化,而是要认清全球化虽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刺中了别人,有的时候也会刺痛自己。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国家利益,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完全一致的共同利益,也没有真正的自由贸易。当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如果不切实际地追求经济上的国际接轨,手中的剑就不仅仅是刺痛自己了,可能会把自己刺得倒地不起。
在全球化风险当中,金融和货币的风险是最大的。美元成为“祸害”后,不少专家热议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研究人民币何时成为国际货币,这又是一个双刃剑之命题。笔者曾表达过一个观点: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格局下,以及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实际,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恐怕是20年后的事情。不要光看到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的荣耀,更要看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的难处——国际货币也不是一个免费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