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机构高价哄抢新股终成冤大头 华宝兴业打新受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7 01:5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智 赵阳戈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新股”与“亏钱”形影不离,近四分之一新股在上市首日即遭遇破发,超过七成新股先后跌破发行价。由于机构很难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新上市公司进行全面深入了解,更多的是通过招股说明书等公开信息,以及路演时和公司高层短暂交流,得到一些信息。对于一些质地不错的公司,部分机构为了提高获配的几率,报出的价格也会较高,致使不少新股在定价时就存在“泡沫”。相对于可以迅速脱手的二级市场的打新资金而言,最终成功获配的机构不得不面对3个月限售期,正是在破发之后依旧跌跌不休的股价,使其只能吞下自酿的苦酒,成为“冤大头”。

  曾经,神州泰岳、洋河股份等个股,一次次地为我们演绎了新股的财富神话;曾经,就算没有任何投资经验,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一定的运气,凭借“傻瓜式”的打新也能获益颇丰。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新股”却成了一个与“亏钱”形影不离的词汇,近四分之一的新股在上市首日即遭遇破发,超过七成新股先后跌破发行价,不管是普通投资者,还是剑走偏锋的私募,甚至连“正规军”基金公司也屡屡中招。在2012年1月6日上市的加加食品等三只新股更是齐齐破发,2012版的新股“中签如中刀”的大戏正在火热上演,那些曾经高价哄抢的机构们也郁闷地当上了“冤大头”。

  新股神话破灭

  回想2010年,曾经有一大批个股在上市首日遭遇爆炒。诸如新亚制程暴涨275%,艾迪西暴涨235%,当年首日涨幅在100%以上的新股多达31只,让不少成功中签的幸运儿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根据巨灵财经提供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没有一只新股的首日涨幅能够突破200%,涨幅在100%以上的也仅有东宝生物、江粉磁材等6只个股而已,与2010年相比,出现了明显下滑。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各界的眼中,2011年新股所面临的窘境不仅仅是“涨得不多”,而是“跌得很惨”。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的数据,在去年上市的近280只个股当中,约有75家公司遭遇了首日破发,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换句话说,即使是百里挑一的中签幸运儿,也很有可能面对亏损或者浮亏的尴尬。而在2010年,首日破发新股的数量仅为26只。

  回顾过去一年首日破发的新股,最悲剧的莫过于网上中签率高达21.57%的庞大集团。以45元/股的价格发行的庞大集团,在4月28日登陆沪市的一瞬间就以低开近20%的表现宣告破发,截至当日收盘,公司股价跌幅最终被定格于23.16%。由于庞大集团每一个中签号对应1000股新股,即4.5万元的市值,也就是说,如果中签一个号且没有卖出的话,首个交易日浮亏就近万元,正因如此,不少中签者自嘲 “中签如中刀,一号套一万”。

  仅次于庞大集团的,是2011年1月以发行价90元/股登陆A股市场的华锐风电。同样因为每个中签号对应1000股,当中签者手握市值9万元新股直面9.56%的首日跌幅之时,就意味着近8600元的亏损。

  包括庞大集团在内,去年上市新股中首日跌幅超过10%的共计18只之多,其中天瑞仪器、迪威视讯、东方国信等公司发行价都不便宜,让不少中签者损失惨重。

  破发潮愈演愈烈

  除了近四分之一个股出现首日破发,大部分上市当日大涨的新股,最终也没能逃脱破发的命运。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的数据,截至2012年1月5日,在2011年上市的近280只新股当中,有近220只已经跌破发行价,换句话说,在去年上市的新股中,有近78%已经处于破发状态,与首日破发比例相比,这一数据让人更感惨淡。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市个股跌幅超过30%的接近百只,而股价遭遇“腰斩”(跌幅在50%)以上的超过了15只,其中庞大集团、华锐风电、亚太科技、风范股份、大智慧“荣登”前五位。而在上涨的公司中,上市以来涨幅在50%以上的个股还不足10只,其中冠昊生物作为一只涨幅翻番的个股稳居涨幅榜第一位。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以来跌幅居前的新股往往是在2011年上半年上市的。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规律,还是因为随着大盘的不断下挫,2011年上半年上市的新股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如果市场继续下行,不管是上市首日破发还是后来逐渐破发的情况,都会越来越常见。

  而从本周五(1月6日)三只新股上市的情况来看,上述人士的担忧似乎正在成为现实。作为2012年上市的第一批新股,加加食品等三只新股非但没有献上各方期待的“2012年新股开门红”,反而全体破发。

  在昨日上市的新股中,此前最受市场关注的无疑是拥有 “加加酱油”这个著名品牌的加加食品。安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公司注重品牌形象和价值的培养,“加加”已成为全国市场上具有广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强势品牌,预计上市首日目标价为30.15元~40.58元。即使是预测保守的国泰君安,也给出了29.44元~32元的首日定价区间。

  不过,加加食品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开盘之时其跌幅就超过了20%,盘中跌幅更是一度逼近30%,并最终收于22.10元,相对于30元/股的发行价下跌了26.33%。而在昨日三只上市新股中,跌幅最小的博彦科技也下挫了9.41%。

  两大因素重压新股

  毫无疑问,新股正陷入愈演愈烈的破发潮中,对于它们令人失望的表现,市场各方都将目光投向了两个方面:跌跌不休的市场,以及新股的高速发行。

  梳理近期新股走势不难发现,最近一次新股破发潮是从去年12月5日上市的雪人股份开始的,6.26%的首日跌幅,使得雪人股份成为去年10月份以来的第一只破发新股,当时,正是上证指数从11月中旬的2500点一线下挫至2300点附近之时。

  随着市场的不断下探,新股的表现也越来越差,一方面是涨幅迅速萎缩 (首日涨幅超过30%的仅有两只),另一方面是出现破发的越来越多,特别是从12月28日上证指数下探至2134.02点低点开始,南通锻压、金明精机、宏磊股份、卫星石化等个股在登陆A股市场首日就跌破发行价,新股破发呈加速迹象。而到了指数再次创出2132.63点新低的2012年1月6日,加加食品等三只新股在上市首日即“全军覆没”。

  除了市场低迷因素外,新股发行对于市场的“抽血”也被视为新股走势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2011年IPO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2011年沪深股市IPO共计282宗,融资总额2861亿元,位居2011年全球首次上市公司数目和首次上市公司融资金额的首位。对于2012年,普华永道预计沪深股市IPO数量大约为300家,融资额会达到2700亿~3000亿元,保持2011年的融资水平。

  一名券商策略分析师指出,如果整个市场比较好,有足够的资金流入股市,那么新股融资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像2011年这样几乎是单边下跌的情况下,新股融资就成为“市场无法承受之重”。

  机构吞下自酿苦酒

  受累于新股的疲软走势,亏钱的不仅仅是普通打新者,还有常常剑走偏锋的私募,就连正规军的基金公司也屡屡中招。而当大家尝试找出一个“怪罪”的对象时,在新股发行环节表现热情、屡屡报出高价的机构自然而然成为最易被归咎的对象,因为机构扮演着新股定价阶段最关键的角色,正是基于各家机构的报价,新股发行价格和市盈率才得以最终确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即使是在新股神话加速破灭的去年12月份,新股发行的整体估值在2011年终也不算最低。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发行的新股发行市盈率普遍为30多倍或者40多倍,青青稞酒更是高达53.33倍。而根据巨灵财经提供的数据,上证指数位于2600点~2800点区间波动的去年6月,新股发行市盈率却普遍在20多倍至30多倍这一区间。换句话说,即使市场环境大不如前,近期发行新股的估值却并不算低。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机构在询价阶段都将相关公司2011年的业绩作为参考,而在去年6月份或是更早的时候,大家考虑的仅仅是2010年的业绩情况。另外,新股市盈率对市场走势的体现有一定滞后效应,如果整个市场和新股表现持续低迷的话,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新股整体发行市盈率都将下滑。

  该人士还表示,由于新上市的公司太多,机构很难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招股说明书等公开信息,以及路演时和公司高层短暂交流,从而得到一些了解。因此,在定价时波动“空间”就比较大,不乏报出“人情价”的机构。对于一些质地不错的公司,部分机构为了提高获配的几率,报出的价格也会较高。

  正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少新股在定价时就已经存在明显的“泡沫”,而相对于可以迅速脱手的二级市场的打新资金而言,最终成功获配的机构不得不面对3个月限售期,正是在破发之后依旧跌跌不休的股价,让它们最终只能吞下自己酿的苦酒,成为新股悲剧中的“冤大头”。

  /重点观察/

  冤大头一:华宝兴业基金

  受伤指数:★★★★★遭遇陷阱:通裕重工

  很多时候,吃了大亏才知道转向。

  2011年12月29日,华宝兴业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则致“尊敬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友情提示:“为提高公司投研工作效率,决定即日起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暂停参与各发行人的IPO询价,暂停接待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IPO路演。”此提示一出,业内一片哗然,有人将其视为是向一二级市场收益严重失衡现象的“宣战”;有人担忧这一做法具有示范效应,从而影响到其他机构,进而进一步影响承销业务。实际上,华宝兴业或许只是在修正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在2010年的打新行动中的确被伤得很深。

  华宝兴业对去年3月份登陆A股的通裕重工 (300185,收盘价11.55元)可谓“一往情深”,当时华宝兴业收益增长和华宝兴业行业精选联手报出26元的申购价,这一数字较通裕重工25元的发行价高出1元。最终,两只基金分别拿下90万股和270万股的配额。

  但是这并没有满足华宝兴业的“胃口”,从通裕重工2011年三季报中可以发现,华宝兴业行业精选又在二级市场中吃进了58.73万股,以共计328.73万股的数量位列十大流通股东之首,同时华宝兴业先进成长也在二季度中买入49.65万股。由此来看,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华宝兴业至少持有468.3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持股成本大约为23.59元/股,动用资金至少为1.1亿元。

  跟谈恋爱一样,真心付出并不一定有回报。通裕重工自上市以来,股价表现一直很平淡,在2011年三季度中股价也是同样的“不喜人”,最高仅19.56元。无奈之下,华宝兴业只好“鸣金收兵”,齐刷刷割肉,到2011年三季度末,华宝兴业已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以均价来算,如果全部卖出,仅这一笔生意就亏了2548万元,损失相当惨重。

  这只是华宝兴业的一幕戏而已,除通裕重工外,华宝兴业还高询价过庞大集团(601258,收盘价5.64元)、天喻信息 (300205,收盘价20.28元)等,这些个股后期均大幅下跌,华宝兴业的处境不言而喻。

  冤大头二:华商基金

  受伤指数:★★★★★遭遇陷阱:庞大集团

  从天堂到地狱,或许只需一年。

  在2010年里“风光无限好”的华商系,在悲情的2011年中,其也星光黯淡。公开信息显示,其旗下有3只基金净值亏损幅度超过30%,华商产业亏损高达39.58%,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倒数第三;华商领先亏损33.4%,在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处于倒数第5位;华商动态亏31.1%,在配置混合型基金中排倒数第二。在2010年,华商动态排名第二,华商领先排名第十三。至于2010年股票型基金的冠军华商盛世,在2011年里亏损达29.1%,排在第187位……

  如今,华商系之殇,俨然成为新入门基金经理的经典“教案”,在不堪回首的2011年中,高询价参与打新,或是导致华商系败走麦城的原因之一。

  最经典的莫过于华商系对庞大集团的“钟爱”。公开信息显示,对庞大集团的询价,华商系异常积极,在128个配售对象的申报信息中,华商领先企业、华商盛世、华商产业升级均报出55元的最高价,这一数字较最终发行价45元高出22.22%。诚然,高询价让华商系如愿申购到347.83万股的股份,但其也因此“自食苦果”。

  2011年4月28日,庞大集团开盘第一天便遭遇破发尴尬,首日股价最高达到38.6元,但收盘时定格在34.58元,当天华商系就浮亏1.41亿元,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自上市以来,庞大集团的股价只见跌不见涨,38.6元的首日上市最高价,也成了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截至目前,庞大集团复权的股价不到14元,累计跌幅近70%。从2011年三季报来看,华商系并未出现在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这表明其已经离场,但从股价表现来看,割肉是无疑的。

  然而,华商系高询价的故事仍在上演。在大智慧(601519,收盘价10.07元)的询价中,华商盛世和华商动态阿尔法同样给出了27元的高询价,实际上,大智慧最终确定的首发价为23.2元,华商系最终获配81.49万股。盘面显示,大智慧仅在上市后的两个多星期内有所闪光,随后也走向了破发之路,到2011年二季度末,由孙建波亲自掌舵的华商盛世已“溜”了,并未出现在十大流通股东当中,自解禁日起到2011年二季度末,大智慧股价最高也就是19.5元,华商系再次上演割肉一幕。虽然大智慧在其行业中确实属于佼佼者,但其股价表现与这个头衔不相符,这或许也是华商系没有预料到的。

  此外,华商系的高询价还出现在天瑞仪器(300165,收盘价17.86元)、华中数控 (300161,收盘价13.18元)、骆驼股份(601311,收盘价17.48元)等个股中。

  冤大头三:工银瑞信基金

  受伤指数:★★★★遭遇陷阱:大华农

  之所以谈及工银瑞信,是因为该基金在2011年中独摘两宗“最”。

  一是对打新“最”为狂热的基金。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共有15只基金网下申购新股的次数超过20次。其中,工银瑞信增强收益“荣登”第一,获得网下配售38次,工银瑞信信用添利和富国天利增长紧随其后,以37次并列次之,工银瑞信双利则以29次位列第三。

  “多吃多占”并不一定“多赚”,工银瑞信由此获得的收益相对微薄,甚至不得不面对浮亏的尴尬,比如工银瑞信增强收益虽以38次打新成为全部基金中最狂热基金,但2011年其总回报下跌了1.34%,在同类67只基金中排第25位,其参加打新的已上市交易的30只新股中,假设其仍持股,截至12月31日,其浮亏已达到7032万元。

  然而,让工银瑞信增强收益损失最大的来自于两只新股大华农(300186,收盘价13.30元)和宝鼎重工(002552,收盘价9.03元)。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分别获配两只股票176万股和100万股,假设持股数不变,其浮亏分别约1300万元和100万元。

  同时,工银瑞信信用添利A2011年内下跌4.46%,在67只同类基金中排第48位;工银瑞信信用添利B2011年下跌4.85%,排第49位;工银瑞信双利A表现相对较好,全年收益为2.58%,工银瑞信双利B收益为2.09%。

  难看的成绩,或许就是高询价所酿的苦果。比如在大华农的申购中,工银瑞信稳健成长、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工银瑞信双利就分别报出27.6元、27.6元、28元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他申购方,其报价也较22元的首发价分别溢价25.45%、25.45%、27.27%,但是从该股的走势看来,这种高询价完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佳士科技(300193,收盘价12.69元)的操作上,另外,在海立美达(002537,收盘价17.68元)的询价中,工银瑞信虽未获配,但同样也是以高价吸引着市场的眼球。

  第二个“最”则是,工银瑞信在2011年四季度以184.41亿份的增量,成为货币基金份额增长最多基金公司,以此保住了2011年年底基金公司规模前十的“金身”,依然保持着其“敢做敢干”的作风。

  冤大头四:招商基金

  受伤指数:★★★★遭遇陷阱:京运通

  地雷不可怕,可怕的是以高询价的方式踩中地雷。

  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梳理2011年新上市公司累计涨跌幅、机构询价以及获配信息时发现,用高询价踩中股价地雷的基金不胜枚举,在累计跌幅超过50%以上的17只个股中也不乏基金的身影。其中,招商基金出现的频率为最高,达到5次,占到了17只总数的30%左右,由此看来,招商基金自然是“最郁闷”的高询价基金。

  据记者统计,被招商基金相中的个股分别为大智慧、天瑞仪器、迪威视讯(300167,收盘价15.72元)、京运通(601908,收盘价19.50元)和理邦仪器 (300206,收盘价18.69元),以昨日的收盘价来算,上述5只个股较首发价已下跌56.85%、55.57%、53.63%、53.57%和50.45%,除这些公司本身的因素外,招商基金的眼光着实不敢恭维。

  值得一提的是京运通。公开信息显示,当时招商基金旗下包括招商安瑞进取等5只基金、四零八组合等3只社保基金、招商银行瑞泰灵活配置1号等9只自管计划,均参与了询价,大部分产品报出44元的高价,最终招商系大军共计获配190.16万股,总耗资达7986.72万元,成为当时这场网下申购的大赢家之一。

  当时的大赢家却不能笑到最后,京运通在2011年9月8日登陆A股后,上市第二天便宣告跌破42元的首发价,随后的4个月股价更是“弃阶而下”,短短数月间股价的累计跌幅经可以和2011年1月上市的大智慧等“相提并论”。如此的表现,招商基金也只能“黯然神伤”。

  按昨日的收盘价计算,京运通每股跌了22.5元,如果招商基金旗下产品还在煎熬,那么持有190.16万股就将浮亏4278.6万元,这真是“亏钱容易赚钱难,一朝解禁身已残;原想高价抢金砖,不想金砖变炸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