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应高度关注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7 06:45 来源: 金融时报

  徐绍峰

  2012年新年伊始,债券市场的气氛就显得有些异常。

  一则广州城投集团深陷“债务千亿,变卖资产”的传闻,将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也让城投债再次成了“烫手山芋”。尽管随后广州城投表示,企业目前运作势头和未来发展良好,但人们还是对城投公司的偿债能力表现出深深的担忧。

  无独有偶。就在广州城投深陷传闻之际,“武汉城投信贷濒临枯竭”的消息,又吸引了市场的目光。据报道,武汉最大的千亿级融资平台———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727.81亿元的银行授信,目前仅剩65.40亿元。而在银行信贷之外,武汉城投还发行了5只债券,累计发债融资56亿元;争取到了世界银行贷款、亚洲银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协议利用外资7亿美元,实际到位折合人民币25.81亿元。这家“负债水平高、债务负担重,加之未来城建类投资项目较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较多,资金压力持续加大”的融资平台,未来拿什么偿还本息,成了悬念。

  2011年,山东海龙被连续降级以及川高速、云投集团、湘高速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信用风险后,城投债一直跌跌不休,城投债发行也遇到阻力。如今,这些跟城投债信用违约相关的传闻,再次让债券投资者神经敏感。人们不知道哪些城投债会是下一个不幸被踩中的“地雷”。

  这样的敏感并非杞人忧天。根据审计署最新公布的数据,仅2012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就有1.84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达到1.298万亿元,而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972亿元。在这些地方政府性债务中,有的属于违规担保、违规抵押或质押获得的资金,有的存在融资平台公司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的问题。在资金使用方面,有一些债务资金被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两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项目。融资平台的还债来源和能力,令人难以心安。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是城投债到期偿还的第一个小高峰。由于受制于银行信贷约束,从银行借新还旧比较困难;而楼市不断加码的调控,又让土地市场遇冷,对土地收入依赖较大的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受到了影响,财政收入日趋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续不到贷款的城投类公司,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直接融资,以至于不惜以高达8%以上的利率饮鸩止渴地在2011年末大举发行城投债:仅2011年12月一个月中,就发行了15只城投债,累计发行量达175亿元,为年内所罕见。

  目前,地方政府已累计发行了400多只城投债。这些城投债,由于所投项目大多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充沛的现金流,融资成本又在不断升高,还本付息面临考验。为了免于违约,地方债试点走上前台。当2011年11月,上海市政府招标发行了2011年第一期、第二期上海市政府债券,与此同时,广东省、浙江省纷纷加急发布公告,抢发地方债时,有人为此欢呼,认为“地方债”的面世为地方消除隐性负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也有人表示,这是“借新债补旧债”。不管如何看待,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面对巨额债务,除了发债,已经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

  然而,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像上海、浙江、广东这些“发展水平较高、民间资本较为充裕、偿债能力比较强”的地方政府那样,可以幸运地发债。发展水平不高的地方政府,它们的融资平台债务,到期该如何应对呢?作为一个“准市政债”的信用品种,城投债曾经因为发行受地方政府支持,利润有财政资金补贴,而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但现在,财政收入日益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虽然没有让融资平台债务出现违约潮,但潜在的违约风险却成了悬在债券市场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投资者寝食难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