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新的突破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0 07:18 来源: 金融时报李文龙
记者李文龙金融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第一项重大任务时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信贷支持,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不足一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此次会议再次把农村金融作为薄弱领域摆在突出位置,表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仍是未来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过程中,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突破点在哪里?
业界普遍认为,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巨大金融需求,破除“三农”贷款担保瓶颈应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着力方向。
经过近几年实践证明,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有几个方法有效可行,应大力推广,尤其是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应迅速复制。首先是配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源流转,把农民手里有限的资源转变为有效的抵押物;其次是通过联保或者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担保方式,为贷款农户增信。另外,各地也在探索成立专业性的担保公司,比如江西组建了省财政注资的省级林业担保公司,山东的六和集团成立了普惠农牧投资担保公司,专为养殖户进行担保。
农民的资产集中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显然,如果能够盘活这些资源,将为“三农”产业融资提供有利条件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金融改革始终融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中,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发挥金融的现代经济核心作用,通过金融创新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权制度改革,同时也要及时跟上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以各地均在大力推广的林权抵押贷款为例。林权之所以成为有效抵押品,前提在于能够流转和评估,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制度改革的江西,全省建立了68个县级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林权可以通过拍卖、挂牌、竞价等多种形式流转。凭借手中经过确权后的林权证,大量农户获得了抵押贷款,这一创新营造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农融资难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地区涌现出了专业合作社、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寻找新的承贷主体、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对接应是未来农村金融创新、信贷服务新的突破点。
这是因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既是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也符合外出务工农民转出土地、实现收入多元化的愿望。这一过程中,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往往超出以往许多倍,如果单纯把农户作为承贷主体,即使通过联保、外部担保增信,也难以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巨额融资需求。只有寻找农民规模化经营所依托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作为承贷主体,集合单个农户的信用和抗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几年在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上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包括农户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农民以现金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的公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外来业主共同组建的经济实体等。这些组织为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载体,比如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已在解决“小农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上凸显出优势,许多地区农商行推出了专门面向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品种。另据了解,山东枣庄推行农村土地合作社,通过适度流转也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将农户所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为可流转的资本、可抵押的资产之后,土地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信贷资金。
此前,由于农村产业的弱质性,资金大量外流,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当前,农村地区发展资源要素中仍有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土地保障,而资金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难题,促进资金回流农村是重要渠道。我们看到,尽管农村金融创新的成本较大,但是随着信用环境改善,银行的边际成本呈逐渐降低趋势,而且银行在城市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开发农村金融市场这片蓝海,已经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共识。
另外,农村金融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金融机构还需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向老少边穷地区延伸,通过现代支付工具解决服务空白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农村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