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温州病探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1:2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皕文

  走访的最后一站是温州,但本次专题报道却因温州企业“倒闭潮”而起。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记者多次造访这座被外界视为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的城市,严格意义上讲,近10年来称其为“中国民间资本风向标”或许更为恰当。

  “空旷的厂区、紧锁的厂门,车间里散落一地的器具原料,只有三两留守的看守人员。”这是2009年记者撰写的一篇文章的开篇语。当年8月16日,曾经的“中国鞋王”霸力集团突然宣布停产、解散,老板王跃进远走他乡。

  两年过去,“老板跑路”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主角从“中国鞋王”王跃进换成了“眼镜大王”胡福林。矿业投资失利拖垮了王跃进,太阳能投资又拖垮了胡福林。

  当众多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的困境时,逐步放弃了对主导产业的坚守,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中转移,一些企业甚至把制造业作为融资平台,套取资金在资本市场逐利。

  温州当地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跑路”企业家一般有两类,一些像胡福林一样,盲目扩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还有一类就是放高利贷的。

  相似的故事凸显困惑温州的深层次问题。学界和业界的一个共识是,这种困惑一是产业空心化、实业萎缩;二是产业资本游资化,投机成泄洪口;三是金融管制催生高利贷乱象。

  2011年岁末,温州鞋城霸力路18号,昔日“中国鞋王”霸力集团的生产大楼被一家名为宏诚的鞋企取代。来自四川南充的老板郑志成曾是霸力集团的员工,他说“会坚持做鞋,直到做不动”。

  胡福林的信泰集团已正常开工,但重组方案至今尚未公布,悬念依旧待解。企业生死本是自然现象,“倒闭潮”的论调或“言过其实”,但现实困境却不可忽视。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进入新世纪后,温州经济改革先发优势逐步弱化,近年来“掉队”现象尤其明显。2003年度温州市经济增幅达到之前六年来的最高点,但这一增幅在浙江11个地级市中排在倒数第三。到了2009年,温州人均GDP仅4604美元,不及杭州一半,更是只有全省人均GDP的71%。

  采访期间,温州市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温州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因为2011年出口产品平均单价上升了23%,但成本上涨的幅度却超过了23%,许多出口企业“只赚吆喝不赚钱”。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告诉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一揽子投资计划,多数企业没有来得及转型升级就度过了危机。

  传统主导产业式微,产品成本高企,价格总体上趋向下滑。低利润促使企业投资其他产业。由于在新进入的产业没有经验,又容易导致盲目投资。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有效途径,把资金从产业中抽出,削弱了实体经济的实力。区域性民间金融资金瞬间膨胀,一旦出现某些内外因素交织的社会经济冲击,例如信贷政策从紧,就容易激发区域内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史晋川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