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苹果的知识产权僵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4 02:41 来源: 中国经营报屈丽丽
与苹果产品在中国的热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苹果正在中国遭遇多起知识产权的案件,一系列的商标权、著作权还有专利权官司正把苹果团团围住,一向在中国市场上孤高冷傲的苹果正迫切需要调整自己的战略,认真对待在中国市场上的一言一行。
2012年1月7日,据《中国广播网》报道,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作家维权联盟诉苹果侵权一事已正式立案,该案直指苹果应用商店的运营模式,起诉方作家维权联盟指出:“苹果应用商店中出售的中国作家著作几乎没有一本是正版的。并且,苹果公司还与盗版者三七分成。”
不仅如此,2011年12月5日,苹果公司诉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唯冠)索要iPad内地商标权案一审判决,深圳市中院一审驳回苹果全部诉讼请求。此后,深圳唯冠向苹果的两家经销商提起了诉讼,其中一家就指向了iPad分销商国美电器。律师表示,此案的判决将直接关系到苹果iPad在中国内地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苹果iPhone进入中国也与汉王的i-phone商标存在争议,尽管苹果最终通过协商从汉王公司买到了i-phone商标,但此举也被视为苹果在涉及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存在瑕疵。
商标权得失 暴露苹果对中国法律的“淡漠”
令知识产权专家刘春泉律师困惑的是,苹果作为一个知识产权的运作高手,为什么还会留下法律上的破绽呢?
其对中国法律的“淡漠”,在深圳中院的一审判决中有明确的表述。
法院审理后认为:“‘苹果’方要商业获取他人的商标,应当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应当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商标权利人订立商标转让合同,并办理必要的商标转让手续。”
法院同时指出:“本案商标转让合同系另一原告英国IP公司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唯冠公司)签订,且与深圳唯冠之间的‘表见代理’(‘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表象,而与善意第三人进行的、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代理行为)亦不成立。因此,‘苹果’方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驳回。”
资深IT业人士肖红(化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说:“从现在的案件来看,苹果当时签订协议时忽视了权利发生转移的情况,即作为商标权所有人的唯冠一旦破产,变成破产债权时该如何处理,苹果对此没有留下充分的后手。”
“事实上,在苹果看来,唯冠应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挑战自己的大客户,苹果按照国际惯例,拿到了唯冠创始人杨荣山亲笔签字,这是在国际惯例上拥有极大法律效力的文件,但没想到,唯冠破产,中国法律承认的是公司法人的盖章。从这一点上,苹果公司对中国法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还有待加强。”
公开资料显示,唯冠公司曾是全球著名显示器制造商。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其大客户宝丽来破产导致其应收款无法收回,加上反垄断诉讼,其在美损失惨重。2010年8月,唯冠创始人杨荣山被香港高等法院颁令破产,公司股票停牌至今。而在苹果与唯冠的整个交锋过程中,唯冠公司方面未有任何高层或相关人士出面。
“如果唯冠没有破产,就不会有今天的iPad商标之诉。”肖红说。
苹果上诉 “议价”筹码有待增加
目前,唯冠与苹果的商标权之争,实际上是唯冠债权人与苹果的诉讼,债权人希望通过此举抵消掉全部或者部分在唯冠破产上的损失。而目前有关该商标的“议价”也正进入火热阶段。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告诉记者:“知识产权诉讼本质上是商战的工具,通过诉讼以及双方对彼此证据的了解,最终达成一个双方认可的价格,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球绝大部分的知识产权诉讼往往以和解告终。”
不过,唯冠一方律师肖才元和和君创业总裁李肃出价是100个亿,但苹果却不可能接受这一价码。2012年1月5日,苹果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意见包括:变更法律适用,认为应该适用香港特区法律判定。同时,在一审法院认定表现代理不成立的情况下,提出了隐名代理的抗辩,即深圳唯冠通过书面授权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冠国际)在台湾的子公司唯冠电子签署商标转让协议,属于隐名代理行为,应该判定深圳唯冠所有的iPad商标已经转让给苹果公司。然而在业内律师看来,其上诉意见却明显不太能站住脚。刘春泉就告诉记者,“苹果最大的漏洞在于,唯冠国际虽然是深圳唯冠的股东,是商业上的实际控制人,但在法律上却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不能代表彼此。”肖红也表示:“此时此刻,恰恰暴露了苹果对中国法律的淡漠,苹果其实有其他的路径可以选择,从商业角度来看,iPad内地商标的真正价值还是源于苹果公司,在这方面,苹果在法律上其实是有作为空间的。”
苹果商店侵权问题直指运营模式
对于苹果在中国的运营,除了iPad商标权之争可能影响内地市场之外,苹果商店的著作权之争正直指苹果商店的运营模式。
事实上,在本次作家维权联盟起诉苹果之前,已有多起分散的诉讼案指向苹果商店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曾经代理一起有关苹果应用商店音乐下载涉嫌侵权案件的李征律师告诉记者,“苹果商店的运营模式存在法律上问题,因为苹果商店与上传者进行分成的模式,没有注意到上传者是否是权利人的问题。”
目前,除了中国区的战火之外,苹果在全球正身陷知识产权大战之中,与三星、HTC、摩托罗拉以及Google等全球巨头点燃战火。而苹果公司则在诉讼中接连受挫。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日新月异的IT业来说,对专利技术的占有成了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为此近几年来,IT产业的收购大都与专利有关,比如对摩托罗拉的收购等。
张平教授曾经指出:“不要小看专利诉讼,它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一胜一负之间,相反,在整个诉讼的举证过程中,往往是摸清竞争对手底细的关键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专利大战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做商业情报的试探战。
不仅如此,作为知识产权的运作高手,苹果不只是会通过成立小的专利公司去全球购买相应的专利权或商标权,事实上,来自内部人士的透露指出:“苹果在全球成立有多家类似的知识产权公司,它借用这些公司,一方面在全球收购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借助于第三方公司的中立性,会与一些著名的大学进行合作,以此了解相关技术的走向,再反馈给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则可以根据这些趋势判断对全球专利技术进行检索,确定研发方向,尽早抢注相关专利。”
当然,这种做法并不仅仅苹果有,在很多其他的国际巨头公司中,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知识产权储备机制。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业务执行常务董事、知识产权本部长上柳雅誉曾告诉记者,“事实上,全球技术创新早已走出了技术部门进行自发式研发的阶段,变为先由知识产权部门进行检索,将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反馈给研发部门,然后再确定研发方向的做法。”
而苹果身处专利战火最为集中的IT行业,则有更多的经验与教训,管窥苹果的全球专利战,或可见到IT产业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