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年年“恐归”年年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陈偲 实习生 李柯达

  年年“恐归”年年归

  每逢过年,多数人会排除万难,排十几小时的队,坐十几个小时的车,曲线奔往家的方向。回家过年的心情都是相似的,但“恐归族”的恐归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最近,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恐归”理由除传统的经济、婚恋等压力原因外,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假期太短等因素所占比重也在增加。

  该回哪一个家

  “今年想好了是做好媳妇还是做好女儿了没?或者说是想好了做好女婿还是好儿子呢?”有网友在论坛中发问。回婆家还是娘家,对于80后而言,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春节将至,很多刚组建不久的小家庭,因为谈不拢“在哪过年”,爆发了一场场战争。

  可以说,这一问题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及城市化进程而变得现实起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已有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的父母也渐渐进入老年。专家预测,未来10年,“独生夫妻”家庭将成为社会家庭的主流模式。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又加速了人口流动,使得这些“独生夫妻”的家往往与各自父母的家分隔甚远。

  当然,也有两边父母都争取照顾到的,不过,这种坚持也正逐渐变得困难。据媒体报道,有从外地来沪工作的两口子,结婚后每次过年都是双方的老人都走到,每家轮流住几天。“但今年不一样了,因为新添了小宝宝,还不到1岁。天气冷,春运期间的交通又不像平时那么通畅,宝宝太小,经不起太多的折腾,所以决定春节只回一家。”这位年轻的妈妈叹气道,“但是,回哪一个家的问题,让两个人第一次在婚后吵了一架。”

  经济婚姻问题

  尚未组建家庭的,也有自己的烦恼。上述调查显示,“恐归”最主要的是由于经济、婚姻问题。其中,大部分“恐归族”就是那些“高压族”,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被父母、亲戚寄予厚望的他们“羞”于回家,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在外打拼不如意,过年回家难免没面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其实这首歌只能是唱唱,真要没钱,哪好意思回家过年?”一位28岁小伙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么说。事实上,他老家在四川眉山,回家对他而言并不难。“而且,过年老同学们都回家了,大家在外打拼多年,难免会有一番比较。”他觉得,网上流传的那首《恐聚族之歌》唱得很真实,“你有车,他有房,都来比一比”。

  刘先生也是这种情况。“在北京打拼得并不如意,没有自己的房子,回家感觉没面子。”刘先生接受采访时称,工作换了好几个,但买房真是只敢想一想。“回家给不了父母钱,还要给亲戚朋友的孩子压岁钱,吃不消。”刘先生说。此外,今年已逾三十的他,仍身单影只,回家看到其他同龄人买房结婚生子,难免又会面对父母关爱的目光,“想想就难受,索性不回去了”。

  别因恐而不归

  不过,即使年年高喊“恐归”,从多年来居高不下的春运形势来看,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道出了许多思乡深切的朋友们的心声。

  当钱包和亲情难以两全时,部分达人亮出了高招。“决定把单位发的福利当礼品送出去,这样也可以减少部分现金支出。”在某媒体单位上班的小黄献策。也有人指出,亲情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过年是为了一家团圆、享受亲情,没有哪位亲人真的是在意你给了多少钱、多少礼物。

  有学者认为,“恐归”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一方面,这是现代家庭和社会对年轻人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其压力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许多年轻人从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和经济压力,生活的烦恼越来越多,进而产生焦虑。但反过来说,春节仍然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与根的文化基因深植于我们血脉之中。

  专家建议,面对现实,社会和家庭应给予年轻人更多宽容和理解,而年轻人自身,更应该正视现状,坦然面对,不盲目攀比,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处理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过年应该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作为年轻人,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