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靠持续创新做强做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4 03:42 来源: 经济日报

  8年前,在山东省淄博市的一片果园里,诞生了一家专门做节能保温材料的小企业。4个年轻人在看护果园的小屋里,开始了创业的梦想。

  这就是今天的山东联创节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8年来,这家不起眼的小企业靠坚持不懈的创新,迅速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拥有多项创新成果的专业公司。2011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但山东联创还是喜事接连不断:占地100多亩的新厂区开工了,企业制定的两项国家行业标准颁布了。尽管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在寒冬中步履维艰,但山东联创却手握大量订单。

  企业的创始人李洪国喜欢思考,不善言辞。多年来他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里研究配方。企业刚成立的那两年,他赶上一个机遇,一家太阳能大企业要换新的隔热材料,要求用料少,保温效果还不能打折扣。李洪国带领技术团队铆足了劲,下决心要把这项技术拿下来。他们在实验室里反反复复试验了半年,不记得失败了多少回。但他们最终还是成功了。“这个新材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成本降低20%左右,在以前行业中都认为是不可能的。质量高,成本又低,我们由此在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占有率迅速提到国内第一,国内前十五名的太阳能热水器厂家都把我们列为主要供应商。”李洪国告诉记者。

  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广建筑节能。当时在高端建筑节能领域,绝缘保温材料一直被国外品牌垄断。联创5个人组成的技术团队向这种材料发起了攻关。李洪国说:“当时我们研发经费非常少,每年也就是十几万元。现在一台像样的设备就要几十万元,当时连想都不敢想,这种检测我们当时都到外面去做,做一次时间长不说,有时人家由于忙根本就不给做。”

  李洪国告诉记者,他们第一次到外面做试验时,连续生产线生产板材每分钟最快达到6米到7米,一米板材光是成本就要一百多元,10分钟就是70米。如果生产不出合格产品,加上各种投入,这10分钟就有5万到10万元打水漂,这在当时是一个部门甚至两个部门一个月的工资。

  人少、缺钱、缺设备,但在李洪国坚持下,联创用两年时间研发出新的绝缘材料,性能不但超过进口品牌,还大大降低了成本。从此联创每年都有做不完的订单,一些过去连大门都不让进的企业,现在纷纷找上门来合作。

  李洪国说:“我们可以把一个配方调得非常好用,客户也非常满意,甚至所有性能都领先于同行。但企业要上台阶,光靠这样摸索不行,为此,我们决定与国内顶尖高校携手,产学研联合进行开发。”当时,联创规模小,缺资金,与院校谈合作,连连受挫,可他们没有气馁,屡败屡战执著追求。最后他们一线研发的实践能力感动了清华大学,2009年联创和清华大学携手研发。同时,他们还与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平台,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发模式。2010年他们与清华大学的金涌院士合作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积极拓展聚氨酯在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以扭转目前我国聚氨酯领域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局面。经过艰苦的努力,联创从生产加工型企业,转型为以新材料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经成为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人,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