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感受历史的勃勃脉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9 11:3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田耕

  从时间长廊斑驳的苔痕中感受历史勃勃的脉动,那种直透心底的重击是读史者一种十分独特的感觉。读过杨林先生的《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一书,你所发现的远远不止“篡”字背后隐藏的幽秘心迹和隐隐杀声。

  时间、事件、人物、印记(历史文本)是历史大致的组成部分,前三个都是曾经存在并不可再现和复制的元素,而记述历史的文本却很容易受到主观性的支配而偏离历史的真实。后人通过这样的文本去了解历史、推想往事、揭示规律,每个人心目中的历史自然有所不同。由此,还原历史成了史学的最高原则。《篡明》作者对史料披沙沥金的择选,透出治史的一种专业态度。在众说纷纭的节点,作者均能逐一列述,并加以详尽分析,提供相对公允的结论。如坊间多有朱棣生母的传言,作者条分缕析,一句“官史失之讳,野史失之诬”,可谓四两拨千斤。对建文帝出隐遗踪的各类说法,作者结合多次实地踏勘的结果来描述,使“逊国故事”一节曲折和诡秘,导引读者不断去接近一个可能永远无法揭开的谜底。

  狄尔泰说:“人是什么,只有历史才能告诉你。”《篡明》虽以朱棣为中心展开叙事,但并不追求详实呈现人物生平细节,而是力求描摹出这位奇特的以藩王入统的皇帝所具有的超迈而又阴暗的人格特性以及孕育这种性格的社会氛围。作者在历史事件变化的重要阶段,即朱棣夺位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推演叔侄间的心理较量和这种心理轨迹如何逐渐促成了历史突变。无论胜负,巨变使叔侄二人都“很受伤”:朱允炆殉国前一改仁柔,用斩杀叛臣徐增寿来消解优柔寡断的懊悔;朱棣做了皇帝也难逃人格的扭曲,试图以戮杀建文遗臣医治篡弑的惶恐。这其实已透出了西方心态史学的味道,即重于探讨不同人物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社会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历史是由人的种种行为造成的,人的行为受心理支配,因而探讨人物的心理轨迹对研究历史很有必要,它有助于以人的鲜活特性来充实历史这个“被风干的标本”。这是作者在解读明初政治风云的一种新追求。

  上世纪80年代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刚在国内出版时,有业内权威称“不过是个解放前的记者而已”,但多年后此书拥趸无数,黄氏叙事风格也影响了一代人。由此说来,人们似乎不应忽视如《篡明》这类在学术体制之外的边缘之作。他们可能会以更丰富、更开阔的眼界阅历,独辟蹊径地解读历史,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们更浑厚和自信的声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