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拟2015年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中心地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1 04: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孙小林
在上海市政府1月31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就《“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下称《规划》)制订情况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此前,1月30日,龙年春节结束后的第一天,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规划》的具体内容。
《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方星海表示,《规划》是细化和落实国务院2009年提出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上海方面将打造“五大体系、八个中心和一个聚集地”来实现发展目标。
主推“人民币在岸中心”
1月30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以新华社问答形式解释《规划》时表示,“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
那如何增强国际影响力呢?答案是人民币,这个全球关注的货币多次在《规划》中被提及,初步统计,“人民币”这一字眼出现的次数达43次之多。
外界普遍认为,作为主权货币,人民币业务于上海正如美元于纽约一样,是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
《规划》提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具体来说包括: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备较强交易、定价、信息功能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人民币产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金融资讯服务中心;
基本形成各类机构共同发展、具有较强创新和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产品创新中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和航运贸易金融服务中心;
基本形成框架合理、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
不仅如此,《规划》还指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要成为境内外人民币资产定价的主要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成为境内外人民币交易定价的主要汇率基准等。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认为,《规划》内容显示“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特点是以本币为主的国际金融中心,这需要高度发达的人民币产品”。
上海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从《规划》上看更多的是强调“人民币在岸中心”,和“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定位形成错位发展。
与此同时,《规划》中提出,未来“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引发市场关注。
不过《规划》并未给出国际板建设具体时间点,方星海在1月31日的发布会上也表示,“国际板未来肯定会推出,但需等待条件成熟”。
据本报独家了解到,上海一些学者所作的《关于谨慎推出国际板的政策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在决策咨询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或体现了主管单位对于国际板的谨慎态度。
政策帽子如何用足是关键
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再次明确了行动方案。
具体包括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吸引和培育金融机构;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以及加强制度建设。
不过,尽管这几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迅速,比如,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1049家,比2005年末增加439家。
但国家层面给了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政策这顶帽子后,上海方面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落实也或有进展缓慢之处。
以上海OTC市场为例,据一位熟悉内情知情人士此前透露,很多政策是需要上级机关批准,流程太多,“才导致到现在还没正式投入运营”。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天津OTC市场在2008年获批后,到如今挂牌企业已超过百家,发展速度远超过上海。
事实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方案获批之后,上海方面更多的主要侧重金融功能布局,或许由于前期注重各个金融产业门类“全”,但在重点的“点”突破上,在一些领域却比竞争对手慢了半拍。
与上海不同的是,北京和天津则重点突破某些对其至关重要的“点”上,比如北京在2011年11月发布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致力于打造国家金融创新中心、国家支付清算中心、国家债券市场管理中心、全国股权投资中心、全国财富管理中心、全国金融人才中心六大中心,并没有要求面面俱到。
上海在“点”的突破上,很是注重区域间的错位竞争。以OTC为例,上海要建设的是“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OTC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