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进入领袖时代 不以捐款数额论英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4 10:52 来源: 华夏时报不以捐款数额论英雄
特约撰稿 杨贺
邓飞,这个法令纹很深的湖南沅江人,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中国的某些县城不再适用;刘姝威,这个曾经终结蓝田神话的象牙塔中的学者,将最新的互联网传播方式运用于帮助农民出售核桃;孙春龙,曾经的媒体人已经成为专职的公益人,帮助散落在东南亚的中国老兵“回家”;李英强,他所创办的“立人图书馆”已经成为中国乡村地区为一般民众和学生提供文化养料的加油站。如果人们愿意,这份致敬名单其实还可以列得更长,“多背一公斤”活动发起人于志海,绿房子方案设计者黄小山,致力消除乙肝歧视的雷闯等等。
在中国公益事业备受公众质疑的时刻,一些人在公益领域顶着种种压力,在很多人已经对公益事业失去信心的时刻,这些人逆流而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重新梳理中国公益事业的脉络,重建中国公益事业的基石,这使得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公益事业的新领袖。
以捐款额论英雄成过去
中国的GDP仍旧在增长,但是中国的公益事业却遭遇了阵阵寒流,以至于举办一场公益主题论坛可能都要面对很多不可知的问题。网易的“公益领袖论坛”,甚至被主持人调侃为历经了一波三折。
中国公益事业曾经热火朝天,人们用捐款数额定义一个人的公益指数。
陈光标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大额的捐款、高调的宣传、直接用现金捐助,这些使得他在拥有高曝光率的同时收获了更多非议。当更多内幕被披露的时候,偶像便轰然倒地,佳话变成了笑话。于是,在很多公益活动中,有人要求,如果你们邀请了陈光标,那我就不来了。
这或许是个人行为,但是却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个最终说出心里话的小孩。之前的那个捐款多者即为英雄的公益领袖时代已经过去,新的领袖时代已经来临。
于是,邓飞、刘姝威、于志海、孙春龙、黄小山等等,这些在公益领域深度耕耘的人们浮出水面,他们连同他们的公益模式一起成为中国公益事业具有生命力的新的组成部分。
新公益领袖们熟练地运用新的传播方式,这使得他们的公益行动有可能拥有最广大的民众基础,当公益成为一项公民行动最终成为公民生活方式的时候,才算是中国公益事业真的迎来了春天。
而新媒体以其分散式的结构,则使得公益事业在媒体、权利、金钱之外,引入公民的力量。在全球觉醒的时代,免费午餐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即便如邓飞本人也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给乡村孩子们提供一份午餐,刚过完年,他便在微博(http://weibo.com)中开始为他酝酿已久的新计划进行宣传,让孩子们在吃饱之后拥有一份大病保险,这应该是他在2012年的活动主轴。
当免费午餐行动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大多只是围观而已;当围观者多了,便有了与邓飞一起的实践者;当实践者多了,理念便获得大面积铺开,这是邓飞所提供的公益行动路线图。
在这个路线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过去以捐款数额论英雄的公益行为单一评价体系已经悄悄发生位移,相较于捐出多少钱,为中国公益事业提供一种新模式,号召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哪怕是微公益,已经成为人们更为看重的领袖气质。
责任感成就公益新领袖
公益的各种创新模式,从雷闯的行为艺术,到安猪的多背一公斤,以及马军的绿色联合行动,这些都是公益人的实践,也是他们对中国公益事业的贡献。
当模式建立,资金到位,各项资源齐备,公益人的责任感便几乎成为一个公益项目能否成功或者说能否实现其正面意义的关键。
尽管在任何领域,责任感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公益领域,责任感则更为重要,因为其所维护的是公益事业的公信力,而公信力是公益事业的生命线。
在中国公益事业经历了太多风波之后,声誉的重建显得更加艰难。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公益事业并未全军覆没,还有人在奋力坚持。
他们奉献时间,他们募集金钱,他们探索模式,难得的是他们头脑清醒,他们知道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逾界,躲开政策冲撞。邓飞的免费午餐,从一开始便与中国福利基金会合作,募集的所有资金都有专门的监管,李英强的“立人图书馆”则明确规定了接受捐赠图书的种类和内容限制。这些看上去是妥协,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妥协并非是惧怕与单纯的服从。
有原则与底线的“妥协”能够保证他们的公益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使更多人受益。当宽阔平坦的路被堵塞,那么预期在原地等待,还不如先行选择一条略显曲折但是仍旧能够到达终点甚至能够翻回头来疏通平坦大道的路。
这些便是中国公益新领袖们具有的勇气与智慧。
国人是爱公益的。当代的中国,可能有一个人在做公益,一百个人在谈公益。或许我们有时会说做的人太少,但是我们要明白,只要有围观,就会有新的实践者。
其实,公益领袖也是普通人。在这些普通人卓有成效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公民的力量、新媒体的力量和全民公益的真正价值。
新公益领袖和他们行动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世人明白:我们需要宏大的公益目标和公益志向,更需要公益的行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