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百年中国的脉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3:3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罗澍伟
天津是一个非常具有地缘文化特色的城市,只要轻轻撩开她那轻柔的面纱,你便会惊异地发现:
她的区位——既靠河又近海——她坐落在朔风呼啸的北国,却不乏江南水乡的妩媚气质。
她的风貌——既传统又现代——她不乏东方的古典韵味,却到处可见舶来的人文景观。
她的历史——既古老又年轻——她从远古社会走来,却在百年前率先登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车道。
当你漫步在闹市街头,或你徜徉在胡同里巷,甚至你走马观花地在中心市区转上一转,你便会深切地感到,这座城市对于南北风情和中西文化,具有怎样一种强大的亲和力,以及如何巧妙地把古今中外和谐地荟萃在一起了。
在中国城市历史上,天津是个近代才发展起来的特殊城市——她濒临渤海,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之处,是大运河北端惟一一座能够通往大海的城市。
“蓟北繁华第一城”
从辽、金时期开始,中国先后有五个王朝定都北京,天津“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是距北京最近的“河海通津”的港口——既能作为海上门户,保障首都的安全;又能作为漕粮的储运中心,供应首都的需求。
明清两代,随着漕运和盐业的发达,天津发展成南北商货的集散中心,被誉为“蓟北繁华第一城”。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天津终于被迫开埠;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迅猛卷入国际市场,发展成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
其实,天津城市经济地位的快速提高只是一种表象,能够在观念形态方面突破发展障碍,使城市具备了经济腾飞背后的文化力,才是根本的原因。近百年来,以文化转型为先导,使天津成长为一座孕育并承载着发展的城市,在中国北方率先形成全方位立体变化的城市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初,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是先进与落后两种制度的较量,所谓“中国文物制度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1867年兴建的天津机器局,经过不断投入,“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火药厂,能以最新式机器制造最新式的火药”。1878年建立的开平矿务局,机器设备先进,经营得法,最终将洋煤从天津市场挤走,成为洋务运动中经营最成功的一个企业;同年,中国近代邮政事业在天津出现。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前,对于铁路、电报均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两件事“大有益于彼,大有害于我”;但是经过天津这一华洋杂处的西方文明窗口的洗礼,态度完全变了——1880年一家外国人办的施医养病院开诊,李鸿章亲往致贺,并为大厅手书楹联:“为良相,为良医,只此痌瘝片念;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正是这种“何妨中外一家”的思想,促使他在天津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电报局和第一家铁路公司——1881年津沪电报全线开通,1888年标志着“中国铁路世纪开始”的津唐铁路正式通车。
其实,站在近代中国历史枝头的事件远不止此。在19世纪80年代,天津试制出中国第一枚载人氢气球,建造成中国第一艘潜水艇,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股份制的机械化大型农牧场;长驻天津的直隶总督,指挥着规模和吨位名列世界前茅的北洋海军。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有了空前的城市成长速度,才有了近代天津的大城市地位。
这种速度和地位,也可由近代天津进入世界的速度和程度来说明。
火车是英国人斯蒂芬森1814年发明的,1825年开始应用,1879年进入天津,与世界相差54年。电报,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1844年开始应用,1877年进入天津,与世界相差33年。美国人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电话,1879年就被天津引进,与世界只剩下三年之差。到20世纪初,世界各大城市相继建立有轨电车公共交通体系,天津环城电车几乎与世界同步。火车、电报、邮政、电话、有轨电车……都是由天津起步,然后才走向全国的。
“开工艺先声”
天津近代工商业和港口贸易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
开埠后,天津城市传统的商业区,逐渐向着有内河港码头依托租界地区发展,自20世纪初,日租界的旭街,法租界的梨栈大街和英租界的小白楼一带成为新的繁华区。从此,北起南运河南岸和海河西岸、南至劝业场和小白楼,成为天津的商业轴。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30年代,仅市区范围内,华界有商贸行业14类,128个;租界有商贸行业18类,132个,零售商店合计25400多家;商业的从业人口,仅华界就有75000余人,如果加上租界,当不下10万人,约占全市从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从20世纪初开始,天津的工业快步由国家资本向民间资本转化。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近四十年的近代工业发展积累几乎被破坏无遗。为重新打造天津的工业地位,直隶官府建立起工艺总局,带头投资,为的是“开工艺先声,挽利权而便民用”。 由于有了工艺总局的榜样,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工业,这时官府又制定优惠政策,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21家。
在天津的推动下,直隶各府、州、县、厅,陆续开办的小型工厂有70余家。当时,高阳绅士李某利用直隶工艺总局行文各地、倡办工业的机会,“派人来实习工厂实习织机,并由劝业铁工厂供给织机。返乡之后,逐年推广,遂造成河北省高阳土布之巨大工业”。高阳土布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至东南亚、蒙古和贝加尔一带,岁入可达百万余元。报纸评论说,天津大办工艺,各省无不引颈而望,为畿辅开风气之先。在民间流传的谚语中,以“要想发大财,快到北洋来”最为脍炙人口。
天津工商业的快速繁荣,反映了作为中心城市财富的集中,人口的集中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也标志着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特定地位已经形成。
“民气为之一变”
这时的天津是输入西方先进思想的窗口,近代的先进思想文化在天津得到升华。
1885年,中国最早培养近代陆军人才的军事院校“北洋武备学堂”在天津创办。1895年,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在天津开学。同年,由严复翻译、并使中国“民气为之一变”的《天演论》在天津发表。1897年,严复主编的《国闻报》创刊;翌年,严复以很高的社会声望受到渴望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的召见。
1902年,中国最早的警察制度在天津确立。同年,中国报龄最长、至今仍在香港出版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1906年,中国最早培养政法人才的院校“北洋法政学堂”在天津成立。1907年,天津举行投票选举,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城市自治机构——天津县议事会。 1919年,中国最成功的私立大学南开大学创办。
辛亥革命前的一段时间里,举凡“将校之训练、巡警之编制、司法之改良、教育之普及,皆创自直隶,中央及各省或转相效法”。对西方文娱的传播,近代天津也起到先锋作用。
这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运行机制已开始在这里发生变化,中国人已经能够在这里感受到世界文化跳动的脉搏。用积极的态度吸取先进的精神文化,取代那些已不适应世界潮流的腐朽文化,在那时的天津已成为不可避免。
天津开埠后,便有租界之设。租界无疑是旧中国屈辱和痛苦的象征,但封闭的坚冰却由此打破;在那个年代,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中国人要想学习西方、了解世界,摆脱贫穷落后和被压迫的状态,往往还要通过租界这个“窗口”。在很多时候,文明的传播就是在某种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
过去的一百年里,在天津,由近代先进文化打造的特殊平台,托举起一座国际化的港口大都市,承载了一部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历史,彰显出一种中西交汇、南北融合的文化类型,甚至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世界脉动。
(作者系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