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募的前路:远离行政模式 重塑公信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白璐

  

公募的前路:远离行政模式重塑公信力
面对全社会对于“中国慈善事业该往何处去”的思索和讨论,公募基金会身不由己地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作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虽然过去披着神秘的面纱,但现在,幕布已然拉开,历史的舞台上会上演一场怎样的表演,众目睽睽,拭目以待。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以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建立为标志,拉开了新时期公募基金会的序幕。在近30年的时间里,公募基金会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从立足国内到面向世界的成长过程。现今,我国公募基金会已有1000余家,还呈迅速发展趋势。

  但当非公募基金会以及草根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后,公募基金会一枝独秀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社会资源被分解,项目优势在弱化,同业竞争在加剧,生存和发展危机在显现。在过去一年的种种质疑声中,公募基金被迫进入了转型时期。

  回放一下去年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河南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基金会与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等几个组织,对他们的捐赠透明度以及运作方面提出了种种质疑。

  实际上,公众的质疑恰恰是慈善进步的重要源泉,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往往就是在质疑声中前进,从结果来看,慈善终于从边缘进入到公共生活的中心,开始了特殊的普及化与专业化的道路。

  我的善心我做主

  “目前很多公募基金会还是运用行政口号、动员式地做慈善。”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过去的种种质疑,从本源来说,是大众对动员性捐赠的不满,大家越来越反感这种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捐赠,事后又得不到任何回馈和解释。

  王振耀呼吁公募基金会应该改变用政府的行为方式来做慈善,培养现代化的公募手段,靠自己的信誉和优秀的慈善项目来吸引大众捐款,让捐赠者感觉为其捐赠是一种荣耀而不是负担。

  “这10年,我在民政部就负责动员式捐赠,作为司长,每年大灾的捐赠都组织、参与,但我很清醒地感到这个时代已经接近尾声,我问了很多朋友,如果政府再号召捐赠,你捐不捐?他说,你别来这一套。”曾任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在这一点上感触颇深,“这是不得了的一种变化,就是说我的善心我做主。”

  王振耀指出,公募机构不要把立足点还放在动员式的体制上,因为动员式的体制在大家质疑声中不灵了,要转向现代法制型的体制,不是再依赖政府动员捐赠,而是要真正植根于社会,让大众的捐赠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捐赠要迈向国际化,比如会员化、社区化、项目大型化。应该让大型公募组织真正建立起来影响社会,特别是社会政策的大型项目,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

  有竞争才有发展

  “中国的基金会太少了,根本谈不上专业化。”王振耀认为慈善领域应当引入竞争机制,让慈善组织也能优胜劣汰。“我国公募基金会的门槛其实还是相当高的,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起来就是要放宽慈善机构的申请注册门槛,让更多的慈善机构能够准入。”

  去年轰动一时的壹基金转型公募,在王振耀看来,作为中国首家成功转型的民间公募基金,壹基金的公募化不但对于自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公益慈善的生态格局,有望开启一个富有活力的公益新纪元。这标志着一种和平竞赛的时期到来了,大型公募基金会和新型公募基金会的竞赛开始了,看谁更有效率,看谁对大众服务得更好,谁的发展就会更好。

  另外,不论是公募或非公募,每一个公益组织都应该尽力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披露、自我评估、信用评价等体系,这是自身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大家对公募基金产生信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值得所有人一直去努力的过程。”王振耀如是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