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跨国公司从华"战略性撤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07: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曾春光
从百思买到芭比娃娃,从百事中国到达能、雀巢,数家跨国公司正在收缩在中国的阵线。部分跨国公司的撤离,折射出中国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尽管有着诱人的机遇,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新兴市场”,相对过去依靠便宜地价、廉价劳力、优惠政策吸引外企的时代,如今的企业运营环境日渐艰难,他们必须要面对本土企业的强劲挑战和政府的严格监管。
跨国公司投资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有目共睹。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3年以来,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在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出口贸易、就业人才培养、发展经济、提高就业、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公司投资予以倾斜,并在诸多方面给予跨国公司优惠和照顾,采取诸如“特事特办”等超国民待遇措施。
然而,虽然数量众多,但对于择业者来说,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对于那些具有双语能力、跨文化背景、在国内外工商界应付自如、游刃有余的中国籍高级人才来说,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也在逐步下降。中国本土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一些跨国公司同行,他们更具成长性。一些本土企业不但能付得起、甚至还会比跨国公司开出更高的价码来吸引本地高级人才;他们在流程上更具灵活性,对人才的吸引力开始超过跨国公司。
自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中最快复苏的中国经济,使国家自信空前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国有企业及少数大型民营企业资金及话语权增强。这在客观上迫使跨国公司转变其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种种先天优势也在竞争中被削弱:虎视眈眈的本土企业在成本控制、营销手段等技巧上逐步靠近,消费者不再一味崇尚洋品牌,而是一定程度上认同本土品牌;在华跨国公司在渠道等方面对本土资源极为依赖。
有专家认为,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存在两个明显的竞争劣势:全球化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反应滞后;成本的居高不下。而国内的企业则存在三个有利因素: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使国内企业可能在局部细分市场内创造整体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优势在减小;跨国公司的资金优势随着国内企业多年的经济积累以及融资渠道的改善而逐步减弱。
传统优势的丧失,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巨头忧心不已。一方面,政策准入门槛的提高和优惠政策取消带来的成本变动,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比以前更为艰难。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悄然崛起带来的强劲挑战,也是跨国公司面对的新问题。跨国公司如果不能调整在中国的前进步态,类似百思买、美泰、达能和仙霸玩具在中国的调整和撤退,将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翻版。
时代在变,而跨国公司变化不大,又失去了政策优势,在中国不式微才怪。若仍旧不舍得从自身找原因,“战略性撤退”甚至倒闭恐怕也只是早晚的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符合规律的事。同样,作为本土企业,跨国公司“战略性撤退”的事实也在为我们敲响警钟,想要维护企业的辉煌,应当抓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的时机,决不能等、靠、要“特殊政策”,只有自身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发展得风生水起。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