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香港老人的后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9 01:2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卢丽涛 潘播

  解构港人养老内地生意经:疏通福利过境渠道,吸引养老院开发商

  当越来越多的内地宝宝降生在香港产房之时,像林姨这样的香港老人却安于内地养老院,“在香港,有钱人都不一定住得这么好。”

  周一下午,东莞樟木头敬老院,60岁的香港老人陈荣茂午睡起床,坐在阳台边翻着一本手机杂志,窗外的一座小山近在眼前。

  提起香港的养老院,他笑着摇头。

  “几个人共用洗手间,七八个人抢一台电视,有时候还要为了不同的节目吵架。”已经在樟木头敬老院居住7年多的陈荣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哪比得过在这里,一个人一间房,自己喜欢的电视随便看。”

  香港工会联合会东莞中心负责人邵建波对本报记者表示,香港老人在内地养老约有11万人,珠三角比较多,有的在早期置办的物业养老,有的则回乡下投亲靠友。

  樟木头敬老院这样的护老机构则成为老人的又一座“后院”。

  无论是赴港生产还是内地养老,这些互动均构成了香港和内地资源共享的双车道。

  而这背后又离不开两个字:福利。

  和香港老人一样,一些护老院开发商也在期待着“福利过境”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广东计划”便是其中之一,以让移居广东并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在当地领取高龄津贴,这个政策礼包预计最快在2013年推出。

  鼻炎不复发了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年中,香港65岁以上老人为93.5万,占总人口13.2%。

  樟木头敬老院院长蔡小琴告诉本报记者,敬老院有160多个床位,目前入住20多位香港老人。

  这座由樟木头镇政府资助的敬老院是东莞最早向香港人开放的敬老院之一。

  被称为“小香港”的客家山区樟木头镇,因靠近香港,当地政府力推房地产业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吸引了大批香港人前来置业。

  “樟木头比香港好,车没那么多,人也没那么多,空气好,绿化也不错。”79岁的张伯笑着对本报记者说,他有鼻炎,在香港经常需要吃药,在樟木头敬老院住的两年,鼻炎一直没有复发。

  位于樟木头和黄江交界处的康湖避暑山庄护老院则是专门为香港老人开设的港资护老机构,2004年开办后,吸引100多位香港老人入住。

  “在香港,有钱人都不一定住得这么好。”在康湖居住的香港老人林姨说,自己在香港找了三家护老院都不满意,“三四个人住一间房,上厕所也排队。”

  陈荣茂告诉本报记者,自己现在每月交给养老院1600多元,还有几百元的零用钱。

  这样的价格能住在单人间,他很开心。

  陈老伯说,在香港,一般的养老机构,每个月至少要收4500港元。

  在东莞,一些港资护老院就像开在园林里的酒店,每月平均收费在3000元~4000元。

  陈老伯说,尽管人民币升值,东莞物价也涨了,但对他的生活影响不大,“在养老院里还是比香港住得好。”

  52岁的刘华(化名)上世纪80年代就在香港经营一家护老院,大部分服务由政府购买。

  刘华对本报记者说,香港的养老院分为两种,一种由政府通过慈善团体设立,一种是私立养老院。私人养老院只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才能盈利。随着香港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小型私人养老院倒闭了。

  “生果金”效应

  内地很多城市也在进入老龄化,东莞很多镇街敬老院因受政府资助,大多首先保证本地老人养老。

  蔡小琴说,自己所在的养老院以前还有空床位,现在已经住满,还不断有本地老人轮候。

  专门面向香港老人的港资养老机构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1998年,刘华在樟木头邻镇塘厦开办了湖景护老院,但由于当时香港老人福利过境不畅导致客源不足。

  刘华和合伙人只好卖掉土地,如今这里已经办成了演艺职业学院。

  福利过境是很多在内地居住的香港老人的愿望。

  其中,“生果金”是核心福利之一。

  “生果金”是香港特区政府发给65岁以上老人的高龄津贴的俗称,长者可以用这笔钱购买水果。

  但此前这项政策的门槛较高,领取“生果金”的长者,不能连续离港超过240天,否则会被取消领取资格。

  刘华说,前些年一些老人为了领取“生果金”和其他综合援助,不得不在香港和广东两边住,有时候忘记了返港的日子,就不得不放弃领取“生果金”,这影响了湖景护老院的客源。

  2010年,香港特区政府正面回应外界的呼应,当年施政报告提出放宽长者领“生果金”居港期限,只需住满60日。

  本报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部门了解到,2012年这笔每月上千港元的福利费用有望进一步提高。

  医疗则是老人关心的又一个问题。

  由于香港老人无法享受内地福利,住院和就医要全部自费,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来说,他们最在乎的就是自掏腰包。

  “‘福利不离境’的思维现在显然已经到了放弃的时候。”邵建波说。

  “广东计划”曙光

  香港2012~2013财政年度财政预算案明确,供养60岁或以上的父母或祖父母的纳税人所享有的额外免税额,由3.6万港元增加至3.8万港元。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会增加对于安老资源拓展的扶持。

  背靠内地养老资源是另一个渠道。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2011年年底表示,为长者而设的“广东计划”是务实且符合公众期望的做法,预计最快在2013年推出。

  邵建波认为,如果“福利过境”,香港老人到内地养老会逐渐增多。

  香港社会福利署给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有2406名香港老人申领综援并回广东养老。

  “广东计划”让刘华再次看到了在广东开办养老机构的曙光。身边一些进入老年的香港朋友也对他说:“如果你到东莞办养老院,我们愿意去住。”

  他已经找到一位东莞籍的英国华侨合作,后者是东莞政协特聘委员。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已经提出,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到广东举办养老等社会福利机构。

  “做养老院不是做房地产,这不是一个快速赚钱的项目,投入大,但收益缓慢。”刘华想选择一个位置、成本、价格都适合的地方,交通要便利,可以一两个小时内直达香港,方便老人就医。

  由于深圳、东莞等地土地资源稀缺,用地成本也在提高。他选在了东莞工业相对不发达的清溪镇。

  “东莞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珠海建立项目基地。”刘华说,很多澳门老人回到中山、珠海的老家居住,他们也有机构养老的需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