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先从支持小微企业做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9 07:07 来源: 金融时报张正华 程瑞华
如果想要真正有效地推动国有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最需要做的是改变视国有银行为国有经济输血脱困工具的错误观念,还原其社会资源配置平台的定位。
记者张正华程瑞华改革开放30多年,如果问中国经济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那就是:“MadeinChina”在地球上无处不在,我们成功地自我造就成为“世界工厂”。这个名称本身即说明,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成功,依赖的就是发展坚实的实体经济。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呈现出某些脱离实体经济的苗头。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某些民间金融行为失序,小微企业融资难加剧导致生产经营陷入困境。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这表明国家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促增长与防泡沫将是今后的金融工作重点。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因此,要使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能够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要防止其由于过度追求利润而剑走偏锋、脱离实体经济自弹自唱。
在“MadeinChina”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小微企业,若干年前就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全国共计60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中国GDP的贡献率早已超过60%,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如果中国要在未来保持健康较快的经济增长,需要小微企业将来有更快的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小微企业贷款对于任何性质的银行来说都是一个艰涩的命题。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显著冲突,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现代化”银行还是“非现代化”银行,小微企业能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中有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中国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在信贷紧缩中小微企业往往是首当其冲的被挤出对象。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都懂得一条十分浅显的道理:一家银行决定贷款给哪家企业,不是因为某个银行家自觉地认识到这家企业能够生产出最好的商品、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是因为他判断这么做不是风险最小,就是利润最大。
但中国的国有银行不一样,它兼有经济宏观调控职能,贷款具有导向性作用,绝非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在经营中除了要考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兼顾能否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国际经验表明,没有稳健的、治理良好的银行,要发展小微企业融资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机制去关注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并配备专门的人员来处理小微企业贷款中遇到的新问题。但是,在目前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不够高、向大客户发放贷款还具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时,大银行很难这样做。因此,对这些银行来说,观念的更新至关重要。国外有无数例子已经证明,由高端向低端的转变使很多银行实现了盈利和扩大覆盖面的双重目标。
好在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小微企业,2011年,在信贷额度紧张的态势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1年8月末,全国小企业贷款投放继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小企业贷款余额较2010年同期增长25.1%,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已连续3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2012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已成为多家国有银行的共识。新年伊始,工行便率先表态,工行2012年将在国内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全面推广名为“小额便利贷”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服务。2011年年底,农行董事长蒋超良在山东省调研时也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三农”工作,不断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政府的重视必将引导国有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使其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在加大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时,中国国有银行要提前考虑到,由于缺乏抵押物、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管理难度大等多方面原因,出于经济效益及风险管理的考虑,国有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贷款成本上升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因此,如何杜绝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成为今年国有银行切实支持小微企业的重要一环。
我们还应当避免出现这种现象,20年前,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世界银行曾提出以财政补贴形式向小微企业贷款的传统战略。这种战略也曾为中国政府所采用。但是,多年来各国的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提供低利率贷款的传统战略,并没有解决银行对小企业“惜贷”的问题,反而抑制了可持续运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培养了“赖账文化”,扭曲了金融市场。
当前的中国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资源错配亦即不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问题。近年来,楼市资金的疯狂炒作与小微企业融资难形成鲜明反差,而去年以来备受舆论关注的民间借贷热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结构性问题。这些应该说是效率很高的小微企业难以从国有银行里获得信贷资金,因而被迫进入非正规金融市场寻求资金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GDP以及就业当中有2/3以上是由民营和外资企业贡献的,国有企业仅贡献了不足1/3,但全社会金融资源的流向却正好相反,其中2/3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占有绝大部分的贷款资源,应该成为实现中国社会资本最有效配置的平衡器,而非以行政力量扭曲市场机制配置,使社会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国有经济。如果想要真正有效地推动国有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最需要做的是改变视国有银行为国有经济输血脱困工具的错误观念,还原其社会资源配置平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