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商寅泉:吴良镛院士获科技最高奖的解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7 20:59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商寅泉

  2011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日前由谢家麟院士和吴良镛院士获得。每人500万元的奖金,和两位德高望重的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贡献相比,并不算高。但是,国家级最高奖的荣誉和这笔奖金一同授予吴良镛院士,还是能够让我们看到颁奖本身对科技发展方向的引导意图。

  国家科技最高奖起始于2000年,每年两位,加上谢、吴两院士,累计共有20位获奖。本届之前,获奖者以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为多,像吴良镛先生这样的兼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双重身份的科技工作者,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今年,以北京菊儿胡同设计改造闻名海内外的吴院士获奖,表明这项科技最高奖在遴选获奖者的指向上,有了一些变化。

  吴良镛院士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家兼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敢于对中国城市发展乱象提出批评的专家。此次吴良镛院士获奖,表明从决策层的角度,已经认识到吴良镛院士及与持和吴院士相同观点的城市规划专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意见,得到了相当的认同。这是变化的根本原因。在选谁获奖的问题上,我们并不反对侧重于基础理论工作者,因为基础理论更加艰深枯燥,与工程或设计相比,更加代表未来,但这不表明实际工作就可以被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说,吴院士获奖平衡了决策层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范围。

  借吴良镛院士获奖,我们可以把话题引申到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评论中。谁都知道,吴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改造的北京菊儿胡同,是旧城改造整治的完美之作,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结合得最养眼之作,是楷模、是标杆、是旗帜。但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30多年过去,谁又把吴老的这个杰作当作楷模来临摹来复制呢?少之又少,甚至没有。30多年来,中国城市改造如火如荼,几乎全部是拆掉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盖起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大楼,城市里的每座建筑,微观上看,都只有个性而没有融合,宏观上看,都只是乱纷纷而没有文化灵魂,特别是以迎接北京奥运会名义所建造的一些建筑,造型怪异参差,色彩凌乱跳跃,对古都的整体氛围冲击极大。

  中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正在行进途中。从发达国家已经历的经验教训总结,城市化进程并不单单是把农民的地占了,把农民赶进城里,然后让城市无限扩大地盖楼。城市化进程最需要注意的是有超前眼光,有规划有设计地有序发展城市,在保护旧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保护性拆除”。你都一股脑地把名人故居拆没了,还怎么保护?你都把元明清几百年苦心营造的几千条胡同拆没了,还谈什么“古都风貌”?国家文物局最近表态说,所谓“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但愿这个表态能对城市传统建筑的保护起作用。

  吴良镛院士获奖,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上坚持传统、主张城市改造要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的规划专家和建筑师,是一个鼓舞。官员眼中的城市化是政绩,建筑学家眼中的城市化是诗意生活。二者如何找到契合点,是我们深入研究吴院士的一个课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