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突击入股”终结之后:本土PE凭什么打天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8 05:1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潘沩

   “我们之前做的工作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一位知名人民币基金合伙人私下表示。

   的确,过去两年的全民PE热潮中,PE投资看起来是件非常简单的工作:找到准备或者快要上市的企业,投资它并取得部分股权,等企业上市后股权价值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一夜之间,PE从业者从原来的高端而又神秘,变成一群像买卖白菜一样投企业然后赌过会的“贸易家”。

   过去半年,这种抢pre-IPO项目的热潮在慢慢退散,首当其冲的是,“突击入股”现象日渐减少。整个人民币基金市场,但凡叫得上名字的本土基金都在喊“到前端去”。而以前习惯于从一二级市场中获取利差的投资者们,能跟手中有了人民币的外资基金,在真正的“私募股权投资”上一较长短吗?

   渐渐消失的“突击入股”

   龙年开春,证监会公布了480多家排队IPO的企业的名单。投中集团根据名单,统计了PE和VC机构入股这些企业的情形。见下图可知,一共发生了300多笔基金入股企业,其中投资时间的高发期是2010年,2011年入股的仅有7笔投向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以及16笔投向主板拟上市企业。

   这其中有多少笔“突击入股”呢?公开资料显示,机构或个人投资拟上市企业的时间,符合以下条件时为“突击入股”: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为证监会受理日前半年之内,主板拟上市企业则为招股书刊登日前一年以内。

   以此规定来看,所有机构入股创业板拟上市企业,都不是“突击入股”;而投资机构入股主板拟上市企业中,就算未来有“突击入股”,也在极少数。

   遗憾的是,投中集团未能统计个人入股的情形。但几位券商投行部人士都告诉记者,去年夏天,监管部门在保荐人培训会议上,公开表示企业要尽量避免“突击入股”。此外,监管部门对自然人入股拟上市公司,审核非常严格,尤其是涉及突击入股的,“会里要求自然人入股的,要证明出资来源是否真实和合法,并附上此自然人最近五年工作经历等。”

   上行下效。上海一位保荐人告诉记者:“一般如果企业不是特别缺钱,我们都会建议不要突击入股,尤其是不要个人突击入股。因为这可能会拉长监管部门审核的时间,为企业上市带来更多变数。”

   一家深圳券商投行部人士则分析:“就算监管部门不打击,突击入股也会减少。因为2009年创业板才推出来,一瞬间的财富效应,很多人去做PE,到处去找要上市的企业投资。现在,好一点的企业都有机构投了,哪里还轮得到一般的机构去做pre-IPO。”

   上述深圳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以前会有做投资的朋友问我有什么好的公司可让他们投,现在反过来,我做的项目中,有30%是我做投资的朋友介绍过来的。他们有的已经投进去了,给我们承销;也有考虑投的时候,就告诉我,顺便让我帮忙看看,这个企业上市的前景如何。”

   综上可知,曾备受争议的“突击入股”,在未来这批待上市企业中,可谓踪迹罕有。

   IPO门口的“野蛮人”面临转型

   在IPO门口,突击入股的机构中,有一支强大的队伍是券商直投。

   为此,一家券商直投公司高管厉胜(化名)辩解:“大家总是抨击券商‘保荐+直投’模式是关联交易,这完全是误区。实际上是我们站在IPO门口,创业板突然开闸,我们比较容易进球。但这种快钱,也就能赚这一波。”

   投身直投部门之前,厉胜一直在券商投行部,浸淫A股十来年。在他看来,这一波快钱背后有诸多原因:以前中国新股发行时是被压价的,所以新股上市后必涨;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新股定价已经市场化了很多,说白了就是价格很高,但当时的投资者还是延续了过往的打新思路,一概追捧之,所以那段时间一二级市场仍有巨大差价。做pre-IPO投资的人,赚的就是这个差价。

   于是乎,2010年、2011年争抢pre-IPO项目到一定热度。“以前很多机构去找项目时,不问行业,不怎么看企业基本面,一开口都是问,券商进场了吗?慢慢的这种项目抢不到了,开始盯着地方上市办,进入地方上市计划前几名的公司,创投机构会爽快投了。”

   随着去年创业板、中小板股票普跌,新股亦频繁破发,高市盈率发行成为历史。另一头,一级市场过去涌进无数钱,高价争抢项目,时至今日,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差价缩小到一定程度,创投机构已经再难用pre-IPO项目养活自己。

   这个过程中,厉胜发现游戏规则变了。他的券商直投同行像他一样,开始专注于行业,如高端制造、消费等领域;认真琢磨创始人团队——实际控制人能力如何,是否能带领企业一直成长?厉胜说他会从多种渠道,比如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当地的行业协会,多角度去了解创始人,而且他有一些偏好,比如他更喜欢投高学历的企业家,而不是一些初中毕业就出来做生意的。

   厉胜认为,未来的券商直投会逐渐面目清晰,各自有专注、擅长的行业。被记者问到,外资基金一开始就有专注的行业,并且在这行业中深耕多年,如何与之竞争时,厉胜回答:“一开始我们这方面没法跟外资基金比,但我们对资本市场的了解更为深刻。”

   记者曾采访多位券商直投人士,或是从券商出来自己做基金的人士,大多提到自己的优势是“对资本市场的了解深刻”。也就是说,当pre-IPO生意不再,人民币基金去投资更早时期的公司,它们用来对抗外资基金的利器,仍然是“对资本市场更了解”。

   这一利器有效吗?未来,本土基金如何挖掘新的盈利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