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百安居中国遇挫 门店3年缩水1/3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8 15:4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宋文明、冯雅男

  2012年伊始,百安居并没有遏制住在华门店数量下滑的势头。百安居中国公司日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随着其南京大桥店的近期关门,其在长三角重镇南京的门店数量,已由巅峰时的4家,缩水为目前的1家。

  近3年来,百安居已关闭逾20家门店,至本月,门店从之前的64家跌落至目前的不足40家,缩水幅度逾1/3。

  2009年,百安居抛出了一项名为“T计划”的门店改造方案,以期改变其在华颓势。现在看来,转型之路并不轻松。摆在这家跨国零售巨头面前的,还有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有待解决。

  门店缩水1/3

  此番百安居关闭的南京大桥店,于2008年4月开店营业,是百安居在华开出的第64家门店。但在这之后的三年时间里,百安居各地门店相继传出关张的消息。

  “租赁合同到期后,物业方对场地的用途另有安排,这非百安居所愿。”百安居中国区公关经理周琼在回应南京大桥店的关门时如此说到。但这样的回应已非首次。2008年年末,百安居福州、深圳、青岛共有3家门店相继关门,百安居向记者回应时也是相同的说辞。但3年过后,百安居门店数缩水的窘境,依旧未能得到改善。

  百安居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2003年实现盈利,并在之后的5年里开始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跑马圈地。2005年,百安居完成了对世界第四大建材连锁欧倍德在华业务的收购,使其一夜间新增门店13家。时任百安居中国总裁的卫哲曾表示,2010年前将在全中国30个城市内开设100家店面,实现总销售额150亿人民币以上。

  但几乎是随着卫哲2006年的离职,百安居在华业绩和门店数双双遭遇“拐点”。百安居母公司翠丰集团2008~2009年财报显示,截至2009年1月31日,在中国亏损超5亿元。而2010~2011年财报也显示,百安居中国市场仍大幅亏损,这是其在华连续第四年亏损。

  百安居节节败退的同时,其本土竞争对手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却不约而同启动了最猛烈的扩张。红星美凯龙的门店数量从2008年之前的40家,扩张到目前的70家。居然之家则在继2011年开出12家门店后,2012年又抛出新开17家门店的计划。

  记者采访的多位家居建材行业的专业人士均认为,虽然说居然之家与红星美凯龙的疯狂开店背后有着资本运作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安居在经历2005年、2006年短暂的辉煌期之后,其增长模式已遭遇空前挑战,面对本土竞争对手的优势也已被大幅削弱。

  “受伤”的零供关系

  百安居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带来的是DIY的家装理念。但在了解国内市场的家装需求后,很快向国内同行靠拢,选择了更加本土化的产品。百安居另外一些“本土化”的措施,如占用经销商货款、高额返点和高额进场费等,却是很早就学到了手,这样将百安居一次次抛到零供关系的漩涡中。

  早在2007年,就有图腾宝佳、欧韵诺依、宏耐等多个百安居供货商,联手对百安居中国进行声讨。而在2012年春节前,“中国家居零供第一案”尘埃落定,百安居败诉。上海市二中院终审判决百安居中国赔偿韩丽橱柜251万余元货款。

  据经销商之前提供的资料,百安居的“盘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拖欠货款,即以不继续供货就不结货款相要挟,迫使供应商冒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断供货;另一种则是逐年提高返点扣利。

  有品牌瓷砖厂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由于过高的返点费和进场费,现在将产品放到百安居,根本不指望赚钱,一是考虑产品陈列起到的广告作用,二是在当地建立价格标杆,消费者在比价后,自然会到当地的经销商处购买。他自己也不愿意花太多心思,去维护百安居这个渠道。

  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表示,特别是在国家楼市调控出台后,由于商品房成交减少,其下游的家装建材行业也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中。很多建材业品牌商的业绩,甚至出现了高达50%的下滑。在此背景下,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更能“走量”、利润更高的渠道商合作。而在这些方面,百安居显然都不占据优势。

  战略摇摆不定

  “自从进入中国后,百安居的战略定位就没有清晰过。”长期关注百安居的行业专家马文瑞表示,百安居刚到中国时,主要是以销售建材产品为主,之后由于价格与各地廉价的建材卖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为了迅速地扩大市场份额,便将装潢业务作为辅助店内销售的一种手段,而后来把重心直接放在装潢业务上。

  “结果是,跨国建材零售巨头和国内众多中小家装公司成为竞争对手,这不仅削弱了其作为零售卖场的渠道优势,也把自己的市场越做越窄。”马文瑞说。

  百安居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2009年起,百安居又抛出了一项名为“T计划”的门店改造计划,以期改变颓势。“T计划”改造过后,百安居原来门店的店面布局、内部流程、销售重点,甚至连店面人员都发生了改变,如门店的主色调由橙色换成了紫色,门店里开辟了更多的空间用于展示产品。

  行业人士认为,“T计划”实际上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变化,如训练百安居自己的员工以替换供应商的促销人员,以提供无偏向导购,另如对门店进行升级改造,突出体验性消费。但百安居最想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些改变,能将其业务的焦点回归到零售和消费者身上,而非之前过分倚重的装潢业务。

  “但这些变化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马文瑞表示,这并没有解决品牌产品在百安居售价过高的问题。国内消费者还是习惯在家庭装潢时“货比三家”,最后到附近的建材城淘到价格更低的产品。百安居则反而因增加自聘员工,增加了自己的运营成本。

  他表示,其实百安居的每一次转型,都是符合行业变化趋势的。但从决策到执行,有太多的流程要走,一线管理层没有决策权,往往因此错失良机。“像百安居的一个门店经理,连给门店产品打折促销这种小事,都要经历申报—等待—执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马文瑞认为,永远“慢一拍”,可能才是百安居多次转型均未成功的根本原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