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属正常 中小企业违约概率上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01: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由曦

  在经历了两次不良资产的剥离之后,中国银行业迎来了最美好的时代,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繁荣的经济周期,致使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双降”,但这个趋势在2011年四季度末发生了转折。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值得注意的是,与三季度末相比,不良贷款余额上升201亿元,不良率上升0.1个百分点。

  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条线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表示,相对于逾百万亿的银行业资产来说,201亿的不良贷款增额实在有限。

  在他看来,去年四季度不良贷款的季环比上升,与商业银行审慎的经营偏好有关,部分银行可能将有风险的贷款主动上升为“不良”,而去年上半年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清收和核销工作,也使得三季度不良数据会比较低。

  尽管上升数额有限,但市场普遍认为,银行业不良贷款“双降”的势头已经无法维持。前述银行业内人士亦称,不良率再往下降是不可能的,今后即使有回升,也是正常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业内普遍担心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但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近期经济产业链下游状况的恶化,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也正在提升。

  历史走势

  分析2004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季度数据,可以发现,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在2004~2005年和2008年曾出现过两次明显的“双降”势头,2004、2005年的下降得益于不良贷款的第二次剥离,而2008年的减少则是由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基数的扩大。

  2004~2005年的剥离,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18%左右下降到10%以下,不良贷款余额从逾2万亿下降到1.2万亿左右,这次剥离修复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其重新恢复放贷能力,并促成了银行之后几年资产规模和利润的持续扩张。

  此后的4年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现平缓的下降趋势,直到2008年四季度,由于人民币新增信贷激增所导致的基数扩大效应,不良贷款余额再次“突降”,从当年三季度的12654.3亿元,下降到四季度的5602.5亿元,不良率也从当年三季度的5.49%下降到四季度的2.42%。

  未来趋势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时曾分析过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在他看来,造成不良贷款的首要原因,并非国有银行自身信贷经营不善,而是由各级政府的干预、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法治环境的不健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所致。

  事实上,这种不良贷款外生性因素在近几年并没有消除。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国家曾鼓励银行放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2008、2009两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迅猛增长,业内认为,银行业当时在发放贷款时不够审慎,甚至还出现了监管部门“督促”银行放贷的现象。

  前述银行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不良率上升较快的领域将集中在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中小企业、“两高一剩”、铁路和基建等项目。

  监管当局也注意到了这种风险,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在银监会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时强调重视潜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他要求稳步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防控房地产贷款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经济产业链下游状况的恶化,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正在提升,一位国有大行天津某支行客户经理称,担保公司、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加大,他告诉记者,相对于大银行来说,由于客户准入条件较低,因此,客户质量较差,贷款不良率可能提升得更快。

  另一位国有大行北京某支行负责人表示,解决银行业不良贷款最好的办法还是靠经济的增长,在他看来,要在发展中不断“稀释”不良贷款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