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理财:银行理财产品为何出现爆炸式增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02:55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李文龙

  即使在最为挑剔的投资者眼里,去年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不能忽视的投资渠道之一。在“跑赢CPI”的口号下,去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不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均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增长71%;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134%。那么,为什么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会火爆异常?这又透露出经济发展和居民投资中的哪些动向?

  股市、楼市资金向银行理财市场转移

  “手中有钱,算计理财”。从银行理财市场、黄金市场、艺术品市场等新兴投资渠道掀起的热度看,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民投资时代,老百姓的投资意识已经被唤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显然,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为银行理财产品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国内通胀压力一度凸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在储蓄存款利率低于CPI时,为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居民的投资热情更为高涨,原来只追求微利和保本的居民开始更加看中收益率。但是,曾经“一本万利”的楼市和收益较高的股市均表现低迷。以往炒股、炒楼的投资者开始转移投资阵地,资金从楼市和股市大量流出,在这种抵御通胀风险的背景中,风险较小、甚至还能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受到投资者的热捧,着实火了一把。

  Wind资讯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受地产调控影响,去年地产股市值蒸发2128亿元,同比下降20.87%。在股市、楼市这两大传统投资渠道失去吸引力时,“把钱存到银行”成为居民最保险的选择。但是银行的产品千差万别,许多手握重金的投资者不愿意把钱存为利息固定的定期存款,而是用于了购买收益率更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资金大量回流到个人手中后,许多银行打出了高收益旗号来吸引高端客户,银行的高端理财开始出现火爆。相对于以往与股票、基金形成个人理财“三分天下”的态势,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堪称一枝独秀。

  银行负债资源争夺加剧

  除去需求旺盛之外,发行量突飞猛进,也是银行理财产品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这既是因为理财产品能够给银行带来丰厚的收益,也源于其获得的资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普益财富近日发布1月银行理财市场月度报告,当月公布到期收益率的919款产品中,年化收益率达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49款。而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约为4.3%。可见,尽管银行理财的收益无法与过去炒股、炒房的利润相比,但是整体表现稳健,对比于股市、楼市“一片哀鸿”,仍能差强人意。

  针对去年的市场状况,许多银行开发了风险较低的稳健型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挂钩国债、金融债等信用等级较高的投资标的。获得购买者认可的银行理财产品品种也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近日发布的《2011中国高端理财市场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外资银行各有9家,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估计已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另外,一些银行创新推出了针对特殊客户群体的个性化理财产品,比如说浦发银行的“同享盈之爱你99情人节专属理财计划”。

  去年由于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受存贷比限制,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出现了一定的流动性压力,因此对存款的争夺有所加剧。在负债资源的争夺中,发售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就成为了银行的一种策略。一些短期和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曾在去年年中大幅增长,并呈现出一定的高收益化倾向。但是这种短期理财产品存在着较大风险,为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防止误导销售,去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随后,银行理财市场中的高收益产品逐渐减少,其他品种的发售数量和规模则继续创出新高。

  发展还需继续规范

  据了解,目前市场环境中颇受投资者追捧的理财产品多为资产组合类产品。这类产品尽管预期收益率水平不高,但是风险也相对较小,投资方向主要为债券、信托贷款、银行拆借等。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中也充斥着一些风险较高、投资方向不透明的产品。由于股市表现不佳,许多挂钩股票和基金的理财产品陷入了亏损,一些银行一两年前发行的此类信托理财产品由于亏损而不得不展期。

  在银行理财产品总量、品种不断增多的过程中,投资标的以及盈利条件的不透明性依然被诟病,尽管近些年在信息披露上已经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是一些购买者仍不清楚所购买产品背后的基础资产。事实上这类资产有的是向开发商或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针对这样的高风险产品,银行更应利用信息优势,充分披露其中的风险。此外,尽管许多理财产品收益期限短、设计灵活,但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针对不同客户进行的个性化设计仍然不多。

  正如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人们对QDII的收益和风险有了重新认识一样,随着近些年股市、期货市场大幅波动,国民的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都有了很大提升,相应地必将带来投资偏好的变化。而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收益可观、风险较低的稳健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垂青。对于产品的设计者来讲,既要创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又要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此我国的银行理财市场才能规范健康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