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业招工难 改善制度是关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4 21:15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CUBN记者 温艺晗 北京报道
今春“用工荒”再度来袭,尤其在机械、轻工业、纺织等浙江传统优势行业中广泛存在。
“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招兵买马。”从大年初六开始,浙江某光伏企业人事经理小高就忙开了,一边要忙着打探各地招工形势,一边又要催促回乡员工及时到岗。节后企业需新进250名工人,至今还缺50个。
尽管今年顺利招满了员工,浙江圣山集团总经理助理钱兴富同样不轻松:“这两年来近15%的员工流动率,让企业光培训就要花不少精力。”
为了留住工人,近年来,浙江企业普遍提高了工资和福利。仅去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幅就增长近20%。据悉,自2005年浙江局部地区出现“用工荒”以来,当地政府、企业曾普遍认为,主要是过低的工资影响了农民工赴浙江打工的热情。“涨工资”一度是各企业解决用工紧缺的唯一法宝。记者近日采访了杭州的一些企业发现,一线普工平均月薪已超3000元。
但招工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招技工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涨工资”已不再是农民工的唯一诉求,尤其“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广泛的权益诉求。工资年年涨,用工却年年难。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一处处长向明华坦言,“浙江原本最有竞争力的工资优势正在逐年弱化。”
“除去生活的必要开支,结余的钱不多的话,还不如留在家乡工作,照样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小孩。”老家在江西的邱云波在杭州打工多年,今年萌生了回乡打拼的想法。
记者采访发现,在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中坚力量的浙江用工市场上,“短期化”、“高流动率”现象十分突出。一些人抱着“打工就是见世面”,“学到了本事就回家干”的思想找工作,让企业感觉到,留人用人越来越难。
在此形势倒逼之下,浙江部分企业自发催生出更完善的劳动福利保障制度,自觉提高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等“软实力”的转型升级速度。
海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钱海屏、绍兴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王新宝等基层干部和一些中小企业家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家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双培训”力度,一方面帮助企业提升素质,增加员工工作“愉悦度”,另一方面提高工人技能,为浙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劳务支撑。
在温州乐清市人才市场,一家只有20来个工人的小型电器公司老板黄先生说,往年招工只需要开辆挂着“招工”牌子的拖斗车往人才市场一停,就有人围上来找工作,谈好工资拉上车就走。今年他还这样招人,但明显让他不满意。“我们看中的年轻人,除了问工资还问有啥福利。你说一个小厂子能有啥福利?能按时发工资就是最大福利。结果人家一扭头走了。”
在位于浙江嘉兴海宁的某新材料公司里,25岁的河南小伙李祥和24岁的海宁本地人金志昭都告诉记者,“我们是车间的一线员工,现在一年收入4万多点,但就算有人出双倍工资,我也不会跳槽。”
李祥说,公司提供了30平方米的夫妻宿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都免费使用,连水电费也比外面租房的便宜。“这些都是无法具体量化的待遇,再换个双倍工资的工作,就不见得能享受这么好的福利了。”
金志昭说:“我们本地人不在乎公司住宿和伙食,但在乎长远的职业规划。小公司给钱多,但不稳定,遇到订单少的时期,人都要撂荒。这家公司钱不算最多的,但它是上市公司,管理和福利都比较完善,在这里工作,我说出去也有面子,女朋友都好找些。”
不少企业家普遍反映,目前浙江企业靠“涨两三百元工资”的手法招工,对农民工吸引力越来越小,受新生代农民工对各项劳动权益诉求高涨产生的倒逼效应影响,企业已开始趋于重视内部管理、福利保障体系建设等软环境。
浙江某集团总裁李建华表示,为了搞好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光去年春节就花了100多万元搞企业年会。“我们已经认识到,花在员工身上的钱,再多也不能说是花费,而是投资,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