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淡马锡入川 天府新区复制新加坡模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5 02:24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彭戈

  天府新区成为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商业模式在中国内地的第四个落脚点。

  这个最新的作品就是位于天府新区核心起步区的新(指新加坡)川(指四川省)创新科技园。近日,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投资方——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亮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四川和新加坡合作的新川创新科技园的规划已经完成,园区的基础工程已经动工。”

  在此之前,新加坡方面已在中国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和中国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了四个大型工业园区。落子四川被外界视为新加坡追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顺势之作。

  淡马锡入川

  投资新川创新科技园是20多年以来新加坡在中国投资历史上的一次空前之作,集合了新加坡实力最强大的两大国有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和裕廊集团。

  新川创新科技园的总体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金为2.97亿美元,由新加坡新川投资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按照50:50的比例联合投资组建。本报记者获悉,新加坡新川投资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中的4家股东为淡马锡系下的淡马锡控股公司、吉宝企业有限公司、胜科工业有限公司以及裕廊系下的腾飞集团。

  淡马锡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长于资本运作。而裕廊集团则归属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以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起家,最擅长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新加坡不断输出的“海外工业园”商业模式中,这两大企业的身影曾经频频地出现在东南亚各地。此前,这两大集团也曾分别参与过国内其他工业园区的投资,但是联手投资同一个中国工业园区尚属首次。

  在此之前,新加坡与四川经贸往来已逐年攀升。截至2011年7月,新加坡累计在中国投资54.3亿美元,而四川独占近三成,达到15.6亿美元。新加坡已成为四川第三大投资伙伴。“新川创新科技园将把新加坡与四川合作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会是新川合作的一个里程碑。”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中国司副司长张婉芯表示。

  刘奇葆的橄榄枝

  新川创新科技园是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主政四川之后力推的一个项目。

  早在主政广西时,刘奇葆已非常关注新加坡的发展模式,频频与新加坡方面展开接触。2007年刘奇葆主政四川之后,开始寻求与新加坡合作的可能,并探讨合作的模式。

   此前新加坡针对四川的投资主要以企业独自投资为主,虽然投资项目和金额不断扩大,但分散式投资的模式在四川看来并非最优模式。

   “新加坡的园区管理能力和运营经验丰富,而且具有全球化资源和视野。若能充分利用新加坡在这方面的优势,对四川地方经济的发展会有莫大的好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中心研究员、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认为,选择与新加坡合作,最佳的效果是 “发挥双方优势,整合全球资源”,而借力新加坡在工业园区方面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资源、经验,正是四川方面所期待的。

  2009年刘奇葆会见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新加坡—四川贸易投资委员会顾问林瑞生时直接建议,新加坡与四川的合作“应该走一条新路”,不再是分散式的发展,而是依靠创新,走一条集约型发展的道路。

  在此理念下,刘奇葆提出建立新川创新科技园的想法,并且获得了新加坡方面的认可。从2010年4月起,双方开始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展开多轮谈判。

  在双方谈判期间,四川根据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并头发展,形成成渝经济区“双核推动”的发展势态。

  四川着力打造的天府新区,以“产城一体”的思路为指导,目标就是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这与新川创新科技园的目标高度契合。双方的商业谈判进程进一步加快,2011年9月新川创新科技园正式签约揭牌。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获批和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让我们看到四川正在向创新型经济方向转变,而新加坡正在从资本密集型向创新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这使得双方的合作产生很强的互补性。”新加坡驻成都总领事彭迪成认为,东部一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是大势所趋,而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新加波在天府新区布局新川创新科技园是顺势而为。

  复制“新加坡模式”

  新川创新科技园只是新加坡在中国布局“海外工业园”的一个最新尝试。

  在此之前,追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新加坡已经与中国地方政府先后共建过多个大型工业园项目,其中,在长三角的苏州和无锡,新加坡与当地政府分别合作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在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新加坡已经布局天津生态城项目;而在珠三角地区,新加坡与广州合作正在推进广州知识城项目。

  “在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项目上,采取的是G-to—G(政府对政府)的合作模式,之后的项目主要采取企业出面、政府推动模式。”张婉芯表示。

   在张 婉芯看来,新加坡不断向中国和东南亚复制“海外工业园”模式的关键原因在于,新加坡经济转型需要如此。张婉芯表示,当时新加坡已经看到单纯依靠国际贸易无法支撑新加坡的长久发展,国际化才是推动新加坡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将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建设经验成批向海外复制。新加坡工业园在印尼、菲律宾、中国、印度、越南等地不断涌现,其海外园区面积竟相当于171个新加坡国土面积。这也为新加坡赢得了“工业园区商业复制大师”的称号。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不仅能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先进的园区规划理念和管理运营能力,同时也能利用新加坡的国际化平台吸引更多的投资;对于新加坡的政府和企业而言,“海外工业园模式”不仅能推动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同时也能通过海外工业园项目的运营带来可观的收益。

  “盈利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租赁收入,一是中介服务费。”一位受访人士表示,在各地的合资工业园区中,新加坡从这些高速发展的园区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